古代的百姓平常都吃什么?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俗话说得好“民以食为天”,今天的人们在吃饭上有着无比丰富的选择,蒸煮还是煎炸随意选择。发达的农业和交通,还能让人们有机会吃到来自天南海北的食材,再也不会亏待了自己的胃。
(相关资料图)
那么,古代的百姓都吃些什么呢?常看影视剧的人可能会觉得,古代人的食物和今天没什么两样。他们动不动就去酒楼好酒好肉、大吃大喝,很多菜色甚至比今天还要精致美味,让人好生羡慕。事实果真如此吗?我们恐怕都被它给骗了。
01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变迁
吃饭虽然是日常生活中再平常不过的事,但其中的学问可不少,还发展成了我们独有的饮食文化。那么,我国古代的饮食文化,是如何形成和变迁的呢?
正所谓“食色,性也”。吃饭是人维持生存的必要手段,也是一种本能,而随着人类生存条件的不断提升,对于吃饭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从原始的茹毛饮血,到对食材和烹饪方式的追求,无不体现着“吃”这件事的重要性。
我们都知道,中国是在农耕文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早期的食物也以农作物为主,即“黍”,这是一种类似小米的作物。它对生长条件的要求不算太严苛,既能做成点心又能熬成粥,一时之间很受欢迎。
后来,南方地区出现了稻米,口味和营养价值更高。但是它的种植条件也更苛刻,所以,稻米成了少数富贵人家才能尽情享用的美食。但到了汉朝,地理环境和气候的变迁,催生了更多的动植物。
偶然之间,人们发现许多飞禽走兽,尝起来十分可口。于是,它们便来到了餐桌,丰富了人们的饮食文化,这也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不同的地域,拥有着不同的气候和水土条件,生长出来的动植物也有不同的特点。
人们也会随之,拥有不同的体质和口味,慢慢地菜系出现了分化。比如,川菜麻辣鲜香、多油多盐,而苏菜则口味偏甜、软烂适口。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饮食文化和其他方面的文化,永远是交织在一起的。
除此之外,汉人和少数民族的交流融合,也带来了更多的饮食可能性。比如,今天常见的很多蔬菜、水果,最早都是从他国引进的,黄瓜原产于印度,玉米原产于墨西哥,它们都是后来才成为餐桌常客的。
02封建阶级对饮食文化的渗透
任何文化都是要建立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上的,社会制度与社会思潮影响着每个人的行为举止,饮食方面同样如此。
古代的中国,是受封建制度统治的,普天之下的所有人,都要被划分进不同的阶级。最尊贵的当然是皇室,而普通百姓则要居于较低的地位,他们的权利也会相应地减少很多。
自从周天子实行以礼治国,整个社会日常运转的方方面面,就被纳入了一定的框架。什么身份的人能吃什么,都是有标准的。史料有言:“天子食太牢,诸侯食牛,卿食羊......庶人食菜”。
也就是说,一国之主在饮食方面是没有限制的,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其他人则要按照阶级来划分。诸侯可以吃牛肉,朝廷官员可以吃羊肉,到了普通百姓这一级,就只能吃菜了。
这种观念和今天是截然不同的,今天的人们在考虑吃什么的时候,都是从自身的口味和经济条件出发。只要有足够的钱,无论是天上飞的还是水里游的,只要不是保护动物,都能大快朵颐。
但是,古人就没有这么自由了。如果身份只是庶人,就算再有钱,也不能大鱼大肉伺候。当然,就算是有身份的人,也不能为所欲为。就拿牛来说,它在耕种作业中承担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直到今天,还有很多地方在使用耕牛。
所以,它在各类牲畜中的地位是很重要的,不能随意杀了吃肉。就连诸侯都不能无故杀牛,至于普通人,除了逢年过节,都只能和朴素的家常便饭作伴了。
不得不说,封建制度对于人的束缚是全方位的,就连口腹之欲都不能得到满足。从这个角度来说,现代人显然要幸福得多啊!
03古代百姓平时吃什么
那么说了这么多,古代百姓平时主要都吃些什么呢?在农耕文明步入正轨前,平民们还吃不到庄稼,基本是靠野菜、野果为食。
慢慢地,人们总结出了数十种,适合当作食物的野菜,多为蕨类。它们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和微量元素,既能带来饱腹感,还有助于消化。农耕文明发展起来以后,一些人工种植的蔬菜开始代替野菜,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萝卜。
它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可以帮助人体提高免疫力,种植起来也不困难,渐渐走入了千家万户。直到今天,很多地方到了冬天,还有囤萝卜的习惯。这样一看,古代百姓的饮食条件,实在是不怎么样。
而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他们还没什么调料。在烹饪的过程中,调料是十分重要的一环,许多食材原本并不具备丰富强烈的口感,是调料把它们变成了美食。今天的人们,靠着一包火锅底料,就能化腐朽为神奇,可古代人就没有这么幸运了。
古代的调料原本就少,虽然盐早就出现了,可是价格却十分高昂。朝廷还会指派专门的官员,来负责食盐买卖,层层盘剥、坐地起价的事情屡见不鲜。于是,很多穷苦百姓根本就舍不得买盐,只能将就着吃那些寡淡无味的饭菜。
04结语
食材由寡至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当我们今天面对着超市的琳琅满目时,很少有人去想,这些司空见惯的蔬菜瓜果在千百年前,是他们想都不敢想的饕餮盛宴。
所以,影视剧里演的古代生活,绝大多数是经过了美化的。仅从物质条件上来说,古代是根本无法和今天相比的。
凡本网注明“XXX(非现代青年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原标题:海外华语脱口秀传递快乐近年来,脱口秀因其诙谐幽默的语言、贴近生活的话题、轻松娱乐的氛围,而深受大众喜爱。“人人都可以成为5分钟
2022-11-16 15:29
原标题:悬疑色彩、人文关怀、专业知识(引题)“医疗+”剧集视角更丰富(主题)齐鲁晚报记者宋说电视剧《谢谢你医生》《促醒者》近日播出,同
2022-11-16 15:44
原标题:《我们这十年》收官后热度不减(引题)“创作者走入田间地头才能写出有广度的故事”(主题)羊城晚报记者王莉“贴近生活,真实感人”
2022-11-16 15:37
原标题:国内首档外景纪实类阅读节目日前开播(引题)《我在岛屿读书》解锁文学“圈粉”更多可能性(主题)文汇报记者许旸海风摇曳椰影,海浪
2022-11-16 15:31
原标题:《爱情神话》要拍“平行篇”(引题)网友希望“老白”爱情有归宿(主题)羊城晚报记者李丽在刚结束的第35届中国电影金鸡奖上,由女性
2022-11-16 15:43
原标题:影视剧频遭短视频侵权平台以“技术中立”推卸责任专家建议(引题)提高短视频平台侵权赔偿金额(主题)法治日报记者陈磊随着短视频用
2022-11-16 09:45
原标题:第四届海南岛国际电影节12月3日至10日在三亚举行(引题)3761部影片报名金椰奖(主题)海南日报海口11月15日讯(记者尤梦瑜实习生卢家
2022-11-16 09:35
原标题:古老戏曲掀起一场“青春革命”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蒋肖斌 戏曲虽然古老,却从来紧跟媒介变革。远的——唱片技术在20世纪初传入中国
2022-11-16 09:41
原标题:著名声乐教育家金铁霖因病去世五十余载教学生涯桃李满天下(主题)生前不断探索民族声乐之路曾创建民族声乐“七字标准”(副题)北京
2022-11-16 09:32
原标题:上海举办国际艺术品交易周人民日报上海11月15日电(记者曹玲娟)近日,第四届上海国际艺术品交易周在上海展览中心举办。据悉,从今年
2022-11-16 09:26
原标题:调查显示,超8成受访者购买汉服的原因是喜爱中华传统文化——(引题)国潮国风缘何走红青年朋友圈?(主题)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尹晓
2022-11-16 08:45
原标题:特色文创让毕业设计更鲜活生动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庞慧敏通讯员谢裕增杨恺源“江黛水客”“凤凰侠客”“紫荆墨客”“江中秀客”“酸爽
2022-11-16 08:30
原标题:第四届海南岛国际电影节主视觉海报发布(引题)向光而生与影同行(主题)海南日报海口11月15日讯(记者尤梦瑜实习生卢家宁)11月15日
2022-11-16 08:43
原标题:纪录片《百年巨匠》再添新篇——(引题)在影像中重温大师精神(主题)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郑娜 在延安提出“窑洞之问”的黄炎培,同
2022-11-16 08:36
文|孙德宏善于描写爱情的俄罗斯文豪屠格涅夫,终生未婚,他对爱情充满了矛盾:犹豫中蕴含着坚定,坚定中又不免彷徨,把追求极致爱情的审美过
2022-11-16 07:39
原标题:苏澳青少年同画祖国传递家国情怀新华社澳门11月15日电(记者刘刚李寒芳)“同画中国”苏澳青少年绘画作品征集活动评选结果15日在澳门
2022-11-16 07:41
原标题:沈阳故宫博物院迎来建院96周年展出百余件清宫仿古文物中新网沈阳11月15日电(记者韩宏)在沈阳故宫博物院建院96周年即将来临之际,“大
2022-11-16 05:35
原标题:德寿宫将揭开神秘面纱施工方述复原细节故事中新网杭州11月15日电(王题题马敏)日前,由浙江省三建建设集团(下称“浙江三建”)承建的南
2022-11-15 17:25
原标题: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引题)向世界讲好中国港口故事(你所不知道的一级馆)(主题)作者方彭依梦 在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梅山湾新城,
2022-11-15 16:25
原标题:拥抱新媒体巡演长三角(主题) 上海民营院团活力十足(副题)新民晚报记者朱光发售数字藏品、每天抖音直播,明天起至20日,2022上海
2022-11-15 15:27
原标题:在香港,听敦煌对话故宫中国文化报实习记者 李欣然今年是香港回归祖国第25周年,全国各地都举办了丰富多彩的庆典活动。为庆祝香港回
2022-11-15 15:30
原标题:谭利华执棒北京交响乐团演奏大型交响组曲《江姐》(引题)国家大剧院响起“红岩上红梅开”(主题)北京晚报讯(记者韩轩)“今天是一
2022-11-15 15:36
原标题:授业于田野之间,树人于实践之中(引题)北大青年考古队:在田野上探源中华文明(主题)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许革许子威 “既然选择
2022-11-15 15:42
原标题:中国戏曲文化周:新空间新形式呈现更多精彩中国文化报记者刘淼11月10日,第六届中国戏曲文化周(简称“戏曲文化周”)主场活动在北京
2022-11-15 09:45
原标题: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陶寺遗址博物馆主体工程封顶中新网太原11月14日电(任丽娜)14日,随着最后一方混凝土浇筑完成,陶寺遗址博物馆主体工
2022-11-15 0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