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古代的“秀才”,相当于如今什么学历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资料图】
“雪落梅园香入梦, 状元今日披花红”。这是古代举人高中状元时表达的激动之情,在正常人认知之下,似乎只有中了状元,进士及第才能光宗耀祖。
事实上状元,榜眼,探花都是极具天赋的举子才能考上,对于一般人来说,秀才都有一定的难度。比如明朝的甄南,寒窗苦读三十年,经历八次科举,却仅考了一个秀才。
古代的“秀才”,相当于如今什么学历?讲出来你别不信,别被影视剧误导了。
秀才从当今的教育形式上讲,大概属于高中生,但是要加一个限定词,就是录取十分困难的高中生。目前中国高中生的录取率是不到60%,科举时期的秀才,只有10%左右。
古代的“秀才”,相当于如今什么学历?别再被影视剧误导了。
01秀才的考试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科举考试分为三级,第一级是院试,考试的人均称为童生。虽然名称为童生,但是并不都是小孩去考,七八十岁的童生去参加考试的也不是没有,这是成为秀才的考试。
具体的考试内容分为五场县考,由知县主持,五场府考,由知府主持,最后还有三场由学政主持的面试。
考试成绩会分为六等,成绩最高的基本就落实了秀才的身份,那也要经历复试,最后会根据固有名额,选拔出秀才。
秀才考试,通常为三年一到二次,其录取比例取决于报考人数,具体而言,各县的录取名额一般在15至20名左右,大县至多30名,小县少的则在10名以下。
童生到秀才的录取率相较于后面的乡试,会试等考试还是比较高的,大概在10%,还要结合各地的文化发展情况,可能有一些小县只有六七名秀才的名额,所以相比现在,那个时候的录取率确实太低了。
02秀才的福利待遇
在中国封建社会,当你按照上文的程序成功当上秀才,就有一定的特权了,比如在官府之中,可以遇官不拜,犯了错误,刑不加身,这就是很高的特权了。
社会福利方面,明朝的秀才每个月都可以领福利金,大概是一两白银,还可以领取大米等生活物资,偶尔还会有盐,油等不同的生活物资,但是这都要根据国家的情况决定,并不绝对。
至于穷秀才的来源,不管怎么说,秀才都是知识分子,总要购买笔墨纸砚,书籍等一系列的物品,因此一般人家资金并不充分,即使加上那一两银子,也不宽裕,这才是穷秀才的来源。
除此之外,在明朝,秀才可以不用路引直接出行。按照明朝时期的规定,一般百姓是不能随意出行的,都要具备政府开的路引,才能到达另一个地方,否则就会被判——非法偷渡。
这也就是秀才的一些特权,虽然秀才整体的地位并不高,但是有这一层身份,最大的优势在于你可以参加乡试,考取举人,进一步走向仕途。
03秀才的入仕之旅
1.举人
当你考中秀才之后,就要立刻准备乡试了。当然,不要着急,乡试不是想考就能考的,三年才会有一次乡试,一般在当年的八月,由省出题,而且有固定的录取名额,类似于现在的省级统考。
如果你在这个级别的考试中,出类拔萃,就成功被授予举人的称呼。请注意,举人是可以直接当官的,虽然并不包分配(类似于大学毕业不包分配),但是举人至少证明你有了入仕的资格。
说到这里也就能理解,范进中举之后的癫狂之举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从你中举那一刻开始,你就成了封建王朝的官员候选人。
一时中举,瞬时改换门庭;在乡试中的第一名被称为解元。
2.进士
走到这一关,率先恭喜你考中举人;其次,你要更加发奋读书了,明年二月,下一关会试即将开始,为了实现自己的仕途,众举人们,启程前往京城。
这个考试与之前一样,只有中举之人才可以参加。这一场考试你的对手们,可就不是同省的人,而是来自全国各省各地的精英们,朝廷将会这些人之中选举三百人左右,这些人被称为贡生。
会试考试之中,如果你还能达到第一的话,被叫会元,这是三元中的第二元。会试通过之后,你即将面对由封建国家唯一的统治者进行的殿试。
殿试的考试方式比较容易,跟现在面试差不多,就是皇帝提问,考生回答。战战兢兢地回答之后,还要仔细想想有没有犯任何忌讳,这时候一点马虎都是不能出的。
回答没什么大问题,你就默默退出就可以了,最终考试的结果将会定时公布。
皇帝和大臣们将会根据考生的具体表现,临场发挥,划分三个档次,共分三甲,一甲只有三位,三年出三位,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这是真正的状元及第;状元被称为三元之中的最后一元。
可以说状元这一层身份非常值钱,不过更值钱的是连中三元,就是解元,会元,状元都是你,在整个历史上,也没有几个人能达到如此的成就。
从地位上讲,在这种极少录取率的情况下秀才大概与今天的211、985学生的底蕴差不多,所以学历上十分接近今天的高材生,不要被影视剧误导,感觉秀才比较容易考。
连中三元就相当于,国家高级公务员的考试,你的笔试,面试都是第一,真可谓辉煌至极。如果真得了,还是回去看看祖坟,不是冒青烟了,就是着了。
考试中呈现出二甲结果的有若干人,被称为赐进士出身,三甲同样也是若干人,叫赐同进士出身。如此一来,集三年之功,进行的一整个科举考试彻底结束。
当你看到榜上有名之时,恭喜你,终于可以当官了。当然,不会一开始就给你很高的官职,基本上当县太爷都很吃力。不过不管怎么样,至少你是官了。
不管什么年代,读书都不是唯一发家的方式,但却是改换门庭最近的一条捷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所蕴含的道理足以让人受用一生,不管什么年龄,都不要忘了读书....
凡本网注明“XXX(非现代青年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原标题:海外华语脱口秀传递快乐近年来,脱口秀因其诙谐幽默的语言、贴近生活的话题、轻松娱乐的氛围,而深受大众喜爱。“人人都可以成为5分钟
2022-11-16 15:29
原标题:悬疑色彩、人文关怀、专业知识(引题)“医疗+”剧集视角更丰富(主题)齐鲁晚报记者宋说电视剧《谢谢你医生》《促醒者》近日播出,同
2022-11-16 15:44
原标题:《我们这十年》收官后热度不减(引题)“创作者走入田间地头才能写出有广度的故事”(主题)羊城晚报记者王莉“贴近生活,真实感人”
2022-11-16 15:37
原标题:国内首档外景纪实类阅读节目日前开播(引题)《我在岛屿读书》解锁文学“圈粉”更多可能性(主题)文汇报记者许旸海风摇曳椰影,海浪
2022-11-16 15:31
原标题:《爱情神话》要拍“平行篇”(引题)网友希望“老白”爱情有归宿(主题)羊城晚报记者李丽在刚结束的第35届中国电影金鸡奖上,由女性
2022-11-16 15:43
原标题:影视剧频遭短视频侵权平台以“技术中立”推卸责任专家建议(引题)提高短视频平台侵权赔偿金额(主题)法治日报记者陈磊随着短视频用
2022-11-16 09:45
原标题:第四届海南岛国际电影节12月3日至10日在三亚举行(引题)3761部影片报名金椰奖(主题)海南日报海口11月15日讯(记者尤梦瑜实习生卢家
2022-11-16 09:35
原标题:古老戏曲掀起一场“青春革命”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蒋肖斌 戏曲虽然古老,却从来紧跟媒介变革。远的——唱片技术在20世纪初传入中国
2022-11-16 09:41
原标题:著名声乐教育家金铁霖因病去世五十余载教学生涯桃李满天下(主题)生前不断探索民族声乐之路曾创建民族声乐“七字标准”(副题)北京
2022-11-16 09:32
原标题:上海举办国际艺术品交易周人民日报上海11月15日电(记者曹玲娟)近日,第四届上海国际艺术品交易周在上海展览中心举办。据悉,从今年
2022-11-16 09:26
原标题:调查显示,超8成受访者购买汉服的原因是喜爱中华传统文化——(引题)国潮国风缘何走红青年朋友圈?(主题)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尹晓
2022-11-16 08:45
原标题:特色文创让毕业设计更鲜活生动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庞慧敏通讯员谢裕增杨恺源“江黛水客”“凤凰侠客”“紫荆墨客”“江中秀客”“酸爽
2022-11-16 08:30
原标题:第四届海南岛国际电影节主视觉海报发布(引题)向光而生与影同行(主题)海南日报海口11月15日讯(记者尤梦瑜实习生卢家宁)11月15日
2022-11-16 08:43
原标题:纪录片《百年巨匠》再添新篇——(引题)在影像中重温大师精神(主题)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郑娜 在延安提出“窑洞之问”的黄炎培,同
2022-11-16 08:36
文|孙德宏善于描写爱情的俄罗斯文豪屠格涅夫,终生未婚,他对爱情充满了矛盾:犹豫中蕴含着坚定,坚定中又不免彷徨,把追求极致爱情的审美过
2022-11-16 07:39
原标题:苏澳青少年同画祖国传递家国情怀新华社澳门11月15日电(记者刘刚李寒芳)“同画中国”苏澳青少年绘画作品征集活动评选结果15日在澳门
2022-11-16 07:41
原标题:沈阳故宫博物院迎来建院96周年展出百余件清宫仿古文物中新网沈阳11月15日电(记者韩宏)在沈阳故宫博物院建院96周年即将来临之际,“大
2022-11-16 05:35
原标题:德寿宫将揭开神秘面纱施工方述复原细节故事中新网杭州11月15日电(王题题马敏)日前,由浙江省三建建设集团(下称“浙江三建”)承建的南
2022-11-15 17:25
原标题: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引题)向世界讲好中国港口故事(你所不知道的一级馆)(主题)作者方彭依梦 在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梅山湾新城,
2022-11-15 16:25
原标题:拥抱新媒体巡演长三角(主题) 上海民营院团活力十足(副题)新民晚报记者朱光发售数字藏品、每天抖音直播,明天起至20日,2022上海
2022-11-15 15:27
原标题:在香港,听敦煌对话故宫中国文化报实习记者 李欣然今年是香港回归祖国第25周年,全国各地都举办了丰富多彩的庆典活动。为庆祝香港回
2022-11-15 15:30
原标题:谭利华执棒北京交响乐团演奏大型交响组曲《江姐》(引题)国家大剧院响起“红岩上红梅开”(主题)北京晚报讯(记者韩轩)“今天是一
2022-11-15 15:36
原标题:授业于田野之间,树人于实践之中(引题)北大青年考古队:在田野上探源中华文明(主题)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许革许子威 “既然选择
2022-11-15 15:42
原标题:中国戏曲文化周:新空间新形式呈现更多精彩中国文化报记者刘淼11月10日,第六届中国戏曲文化周(简称“戏曲文化周”)主场活动在北京
2022-11-15 09:45
原标题: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陶寺遗址博物馆主体工程封顶中新网太原11月14日电(任丽娜)14日,随着最后一方混凝土浇筑完成,陶寺遗址博物馆主体工
2022-11-15 0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