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分封的诸侯王,清一色全都是手握实权的王爷。他们在自己的封地上,有绝对的自治权。财权、军权、政权,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到了明朝末年,宗室多到40万,每年朝廷要花多少钱在他们身上?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一、朱棣和朱瞻基把各路藩王当成了地主家的傻儿子来养。
明成祖朱棣登基以后,其实也意识到了藩王的危害。别的藩王不说,就说著名的九大塞王,个个手握兵权,随时可以和朱棣一样,起兵反抗朝廷。
屁股决定脑袋,等朱棣坐上了皇位,才知道建文帝当年的烦恼。但是没法子啊,他就是反对削藩才起兵夺取皇位的,难道他自己也要削藩吗?那不是啪啪打脸吗?
为此朱棣想了一个无奈的办法:把藩王圈养起来。
这是一个长期的计划,他首先剥夺了各路藩王的兵权,这些权力都收归朝廷所有。这么一来,藩王就不能公开募兵,自然也就没机会反叛了。
此外,朱棣还将各路藩王,迁到其他地方。比如说宁王朱权,本来在内蒙古的大宁,结果被朱棣调到了江西南昌。把这帮诸侯王迁出自己的老巢,更有利于管理。
再者,朱棣还削减了王府的护卫,加强了地方官府的兵力。这些在藩王封地的地方官府,不仅可以保境安民,更重要的工作,就是监视诸侯王。
朱棣这么狠,他的孙子明宣宗朱瞻基也不简单。
朱瞻基刚登基的时候,就碰上了叔叔汉王朱高煦谋反的事情。从此以后,朱瞻基对藩王也是深恶痛绝。
首先,朱瞻基下令,禁止藩王离开自己封地的所在城市。等于说,这些藩王出去自驾游的权力都被剥夺了,压根就没有自由可言。
其次,朱瞻基还禁止藩王与官员通婚。这可是一件令人头疼的事情,藩王的孩子不和官员通婚,难道只能跟韭菜们合伙过日子吗?这是朱瞻基防止藩王和地方官员勾结的好办法。
再者,朱瞻基下令,禁止藩王出来找工作。藩王每年都能从朝廷那儿拿工资,但不需要干活。准确来说,是不允许干活,也不允许参加科考,更不允许议论朝政,甚至连学习一门技能的权力都被剥夺了。
这等于是把藩王们当小猪仔给圈养了起来。从朱棣开始,一直到他的孙子朱瞻基时期,才算是把削弱藩王实力的事情,给彻底办成了。
二、明朝末年,藩王成为了朝廷的巨额负担。
明朝后期的皇帝,似乎对老祖宗的政策有什么误解。朱棣、朱瞻基,之所以给藩王优厚的待遇,主要是为了削弱他们手里的权力。
这事儿一旦办成了,那么待遇方面的事情,是不是可以缓一缓了?毕竟明朝初年,藩王数量少,不愁发工资。可到了明朝末年,藩王数量惊人,藩王的工资已经成为了朝廷严重的负担了!
可这个时候,明朝末年的那帮皇帝,依旧按照老祖宗的意思来办事,哪怕前线军费亏空,也照旧足额发放藩王的工资。好家伙,这么一搞,直接把大明朝给干没了!
据统计,明朝末年,从朝廷领工资的宗室,至少有40万人之多。别觉得这个数字很惊人,你要是知道明朝宗室的繁衍能力,也就不会奇怪了。
藩王们闲下来没事做,只能在家娶媳妇生孩子!每生下一个孩子,那就多了一份俸禄,因此藩王们疯狂娶老婆,疯狂生孩子,就是为了多拿钱。
生下五六十个孩子的藩王,那都不算多。据统计,明朝庆成王朱钟镒,生了超过100个孩子。过年聚会的时候,兄弟姐妹们,居然互不相识。
明朝的宗室,大致上分成这么几个等级:亲王、郡王、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辅国中尉、奉国中尉等。
这些人,全都是明朝的宗室,全都要从朝廷那儿领工资。一般来说,亲王每年的俸禄是1万石,郡王是2千石,镇国将军是1千石,辅国将军是800石,奉国将军是600石,镇国中尉400石,辅国中尉300石,奉国中尉200石。
除了这些基本工资以外,宗室们还有大量封地。这些田产是宗室们的私人财产,算是额外的收入了。这些土地上的佃户,只需要向宗室们缴纳租金,无需再向朝廷交税。所以说无形中,也是对明朝朝廷收入的一种伤害。
比如说,万历的胖儿子福王朱常洵,一口气就得到了2万顷田产。时人称之为福王肥而天下瘦。
所以说,到了明朝末年,这些宗室每年的开支,都成为了明朝朝廷的巨大负担。比如说周王藩这一个家族,光工资,在嘉靖四十三年,就要从朝廷拿走192万石之多。
三、明末已经完全负担不起宗室们的工资了。
在嘉靖年间,地方财政负担不起藩王工资的现象,已经出现了。
山西地区,曾经有22年,无法拨付宗室俸禄的现象。而且每隔一年,就需要向朝廷申请一些救济银。朝廷也没钱,只能把盐银的收入,划出一部分给山西的藩王当工资,专款专用。
广西地区,嘉靖年间每年收入23万石,可拨付给藩王和军官的工资,就达到了35万石之多。压根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因此也只能向朝廷求救,嘉靖还是老规矩,又从盐银里拨款填补亏空。
河南地区的藩王最多,因此财政压力也最大。嘉靖刚登基没多久,河南就上报,已经拖欠了藩王工资多达120万石,而且每年都在增加。地方政府无奈,只好提高折银比率来增加税收。
嘉靖年间,已经出现了严重的拆东墙补西墙的现象,所以说到了崇祯年间,这种现象就更严重了。
所有的经济负担,最后都会转移到韭菜身上。原因很简单,因为韭菜不团结,手里又没有家伙,跪久了不懂得反抗,所以很好收割。结果李自成、张献忠之流就出现了。
这些皇帝,宁可得罪天下人,也不愿意得罪宗室,对自己家的人是真心好。因此丢了江山,一点也不可惜。
凡本网注明“XXX(非现代青年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原标题:博物馆文创产品频频“出圈”的背后新华社北京8月23日电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舒静、施雨岑、韩佳诺“誓要拿下‘绿马’”“等了20多天
2022-08-24 15:41
“解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原标题:安徽合肥三十头镇中心小学教师杨波带领学生组建音乐社团(引题)田埂上长出合唱团(主题)人民日报记者游
2022-08-24 15:43
原标题:探索中国上古时期的年表(主题)——《夏商周断代工程报告》发布(副题)光明日报记者韩寒“二十多年过去了,我们终于能向整个项目组
2022-08-24 15:47
原标题:贾平凹之女贾浅浅拟入中国作协引争议,作协回应8月17日下午,中国作家协会公示2022年会员发展名单,拟发展会员994人。其中,著名作家
2022-08-24 15:48
原标题:人间好时节丨处暑点击观看视频处暑,是秋天的第二个节气。元代吴澄所编《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处暑,七月中。处,止也,暑气至
2022-08-24 05:33
原标题:二十四节气那些事儿处暑央视网消息:“处暑,七月中。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暑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该节气后,我国大部分地
2022-08-24 05:36
原标题:处暑:最好新秋时“处暑无三日,新凉直万金。”23日我国将迎来处暑节气,这标志着炎热暑天即将结束。此时节,凉意渐起,秋水潋滟,秋
2022-08-24 05:36
原标题:暑期社会实践课堂搬进一线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黄洪涛通讯员肖汉仲冉7月至8月暑假期间,南京工程学院电力工程学院组织学生深入企业一线
2022-08-23 15:49
原标题:天津儿艺经典木偶剧回归(引题)《没头脑和不高兴》下月省亲(主题)天津日报讯(记者高爽)由天津市儿童艺术剧团独立出品制作的儿童
2022-08-23 15:24
原标题:《欢乐颂3》中饰演不讨喜角色(引题)张慧雯:演员要敢于接受挑战(主题)今晚报记者刘桂芳正在东卫视播出的电视剧《欢乐颂3》(上图
2022-08-23 15:31
原标题:今日处暑(引题)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主题)陕西日报记者张家祯伴随着清爽的秋风,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十四个节气到来了。8月
2022-08-23 15:35
原标题:故宫上新发布“国宝南迁传奇”中国旅游报讯(见习记者魏彪)8月22日,故宫博物院举行《故宫回声:国宝南迁的传奇》新书发布会。文化和
2022-08-23 15:41
原标题:老手艺新商机8月18日,河北省邯郸市复兴区二六七二街道东高河村,游客在体验织布。8月18日,河北省邯郸市复兴区二六七二街道东高河村
2022-08-23 09:26
原标题:串联南中轴精品馆藏资源北京大兴魏善庄开展2022年“花马”线上活动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赖志凯8月22日,北京市大兴区魏善庄开展2022年
2022-08-23 09:29
原标题:“安大简”最新整理成果发布(主题)对研究《论语》成书、流传、文本的发展变化等有重要意义(副题)人民日报记者田先进 近日,《安
2022-08-23 09:39
原标题:北京科技周航天元素多2022年全国科技活动周暨北京科技周活动正在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开展。一批航空航天展品让到场的观众大开眼界,连连
2022-08-23 09:25
一批惠民文物艺术品起拍北京日报讯(记者李祺瑶)“2022金秋文物艺术品拍卖月”近日启动,一批惠民文物艺术品起拍,拍卖企业、文物艺术品专家
2022-08-23 09:40
全球连线|原标题:英国导演柯文思:把中国人的故事讲给世界听随着第十二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天坛奖的揭晓,电影节国际评委会成员、曾获得十六座
2022-08-23 08:24
原标题:上博领略夏商周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邹雅婷观众在上海博物馆参观“宅兹中国——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展出的刻辞卜甲。王初摄(人民图
2022-08-23 08:36
解码二十四节气丨原标题:处暑:渐有新凉递好秋袁瑾8月18日,重庆市南川区冷水关镇秋收助农突击队员将稻谷从田间背到农户院坝晾晒。瞿明斌摄(
2022-08-23 08:27
原标题:故宫开讲“中轴线”故事(主题)10堂公开课讲到11月(副题)北京晚报讯(记者刘冕)8月21日至11月6日,“中轴线上读懂故宫”——故宫
2022-08-23 05:42
原标题:《元音遗响》作者张达新考《元音遗响》被收入《四库全书》卷一百八十八,并获得四库馆臣很高评价。又因关涉遗民、隐逸文学研究及地域
2022-08-23 05:34
原标题:北影节特别放映电影《茶馆》修复版北京晚报讯(记者李俐)作为北京人艺的金字招牌,话剧《茶馆》1982年由谢添导演搬上银幕。为纪念该
2022-08-23 05:41
原标题:原创话剧《惊梦》在国家大剧院上演(引题) 陈氏喜剧有笑有泪,更有人生况味(主题)北京日报记者王润从去年盼到今年,由毓钺编剧,
2022-08-22 15:35
原标题:以“真秦之声”见证薪火相传王思蕊为了纪念秦筝陕西流派领军人、秦筝教育家、演奏家周延甲为古筝艺术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近日,由
2022-08-22 1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