诏狱,又称天牢,是中国古代的皇家监狱。感兴趣的读者和趣历史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诏狱在中国封建帝王时代很常见,尤其以明朝最盛。据《汉书·文帝纪》记载:“绛侯周勃有罪,逮诣廷尉诏狱。”说明早在汉文帝时期,皇帝就已经开始设置诏狱了。
诏狱发展到明朝,迎来了它的极盛时期,掌控的诏狱的机构,就是臭名昭著、让人闻之色变的锦衣卫。他们不但可以拿着皇帝的诏令,随意拘捕文武大臣或平民百姓,还可以滥用酷刑,让下狱之人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甚至可以绕过刑部、大理寺和都察院,屈打成招,捏造罪名,草菅人命。
【资料图】
因此,一旦犯人被捕入诏狱,马上就会吓得体如筛糠、魂不附体。
那么,明朝的诏狱究竟有多恐怖呢?
首先,诏狱里的环境极为恶劣,简直就不是人呆的地方。
《明史》中记载:“狱禁森严,水火不入,疫疠之气,充斥囹圄。”整个诏狱阴冷潮湿,臭气熏天,到处都是老鼠、蟑螂和苍蝇。更为恐怖的是,诏狱一般都建在地下,既没有一扇窗户,也没有任何一丝光线,更无法通风换气。整座监狱都散发着恶臭,俨然一座垃圾场。
其次,诏狱的刑法种类齐全,名目繁多,让人闻之色变。
《明史·刑法志三》记载,光是明朝诏狱有名的刑法就有拶指、上夹棍、剥皮、断舌、断脊、堕指、刺心、琵琶等十八种。最为关键的是,锦衣卫还在不断地研发更新刑具和刑法,比如弹琵琶、抽肠、梳洗等酷刑。
所谓“弹琵琶”,就是将犯人严实地绑在木桩上,裸露出上半身。行刑人手持刀具,将犯人肋骨上面的肉一层一层割去。当刀具最后拂过裸露的肋骨时,就如同纤纤玉指拨弄琵琶,犯人则发出一阵阵痛不欲生的惨叫。
所谓“梳洗”,顾名思义就是将犯人俯卧在一张木板上,将滚烫的开水从其身上浇过,马上用铁梳子使劲儿刷犯人的肉,其痛楚非一般人能承受。
“抽肠”则是将一个钩子伸入犯人体内,勾出一截肠子,然后把它系在动物身上,鞭打动物前进,犯人的肠子瞬间就全被扯了出来。
再次,一旦进入诏狱,就很难有活着出来的机会。
诏狱是皇帝亲自操纵的机构,即便锦衣卫为所欲为,刑部等三司也无可奈何。
《明史》记载:“举朝莫不知其枉,而法司无敢雪其冤。”
在明朝的诏狱冤案中,“杨涟六君子”冤死狱中最为有名,这六人分别是杨涟、左光斗、魏大中、周朝瑞、袁化中、顾大章。案件源于左副都御史杨涟的一封奏折。他在奏折中痛陈魏忠贤独揽朝政、排除异己、陷害忠良、妄杀无辜的种种恶行。
于是,魏忠贤一党便罗织罪名,利用汪文言事件,将杨涟等人一一下狱。然后又定下“坐纳杨镐,熊廷弼贿,则封疆事重,杀之有名”的毒计,开始在诏狱中对“六君子”进行严刑拷打。
在《诏狱惨言》中,详细记载了锦衣卫对杨涟等人滥用酷刑的过程,“诸君子各打四十棍,拶、敲一百,夹杠五十。六人一步一忍痛,用尺帛抹额,裳上脓血如染”,次日“受杖诸君子,股肉俱腐”,“杨公大号而无回声,左公声吻吻如小儿啼”等。
一个月以后,杨涟、左光斗、周朝瑞三人最终被酷刑折磨致死。两个月后,其余三人也相继死去。
那么,有没有人能扛过诏狱大刑,最后侥幸生还的呢?
还真有,比如杨溥。杨溥是建文二年的进士,在永乐初年,被朱棣封为太子洗马,成为皇太子朱高炽的东宫僚属。
永乐12年,朱棣北伐回京时,朱高炽迎驾迟缓。朱高煦随即在朱棣面前奏了他一本,希望借此扳倒朱高炽。朱棣龙颜大怒,下旨将东宫官属全部下狱,杨溥也未能幸免。
不过,杨溥虽在狱中受尽酷刑,随时面临砍头的危险,但他定力深厚,居然每天在受刑之后,还能安心阅读大量的书籍。当这个消息传到朱棣耳中时,朱棣认为他是一个难得的人才,下令锦衣卫不得为难他,只需好生看守就是。
后来,杨溥在狱中煎熬了十年之久。等到朱棣去世后,他才获释出狱,并最终成为一代名臣。
还有万历年间的吏部官员钱若赓。因选妃时得罪了神宗皇帝朱翊钧,被投进诏狱37年之久。直到他的儿子考取进士后,给熹宗朱由校写了一封声泪俱下的鸣冤奏折,朱由校怜悯他的孝心,最终才释放了钱若赓。
当然了,还有大名鼎鼎的杨慎、海瑞等人,都曾被打入诏狱,但最终都奇迹般地生还了。
凡本网注明“XXX(非现代青年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原标题:博物馆文创产品频频“出圈”的背后新华社北京8月23日电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舒静、施雨岑、韩佳诺“誓要拿下‘绿马’”“等了20多天
2022-08-24 15:41
“解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原标题:安徽合肥三十头镇中心小学教师杨波带领学生组建音乐社团(引题)田埂上长出合唱团(主题)人民日报记者游
2022-08-24 15:43
原标题:探索中国上古时期的年表(主题)——《夏商周断代工程报告》发布(副题)光明日报记者韩寒“二十多年过去了,我们终于能向整个项目组
2022-08-24 15:47
原标题:贾平凹之女贾浅浅拟入中国作协引争议,作协回应8月17日下午,中国作家协会公示2022年会员发展名单,拟发展会员994人。其中,著名作家
2022-08-24 15:48
原标题:人间好时节丨处暑点击观看视频处暑,是秋天的第二个节气。元代吴澄所编《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处暑,七月中。处,止也,暑气至
2022-08-24 05:33
原标题:二十四节气那些事儿处暑央视网消息:“处暑,七月中。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暑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该节气后,我国大部分地
2022-08-24 05:36
原标题:处暑:最好新秋时“处暑无三日,新凉直万金。”23日我国将迎来处暑节气,这标志着炎热暑天即将结束。此时节,凉意渐起,秋水潋滟,秋
2022-08-24 05:36
原标题:暑期社会实践课堂搬进一线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黄洪涛通讯员肖汉仲冉7月至8月暑假期间,南京工程学院电力工程学院组织学生深入企业一线
2022-08-23 15:49
原标题:天津儿艺经典木偶剧回归(引题)《没头脑和不高兴》下月省亲(主题)天津日报讯(记者高爽)由天津市儿童艺术剧团独立出品制作的儿童
2022-08-23 15:24
原标题:《欢乐颂3》中饰演不讨喜角色(引题)张慧雯:演员要敢于接受挑战(主题)今晚报记者刘桂芳正在东卫视播出的电视剧《欢乐颂3》(上图
2022-08-23 15:31
原标题:今日处暑(引题)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主题)陕西日报记者张家祯伴随着清爽的秋风,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十四个节气到来了。8月
2022-08-23 15:35
原标题:故宫上新发布“国宝南迁传奇”中国旅游报讯(见习记者魏彪)8月22日,故宫博物院举行《故宫回声:国宝南迁的传奇》新书发布会。文化和
2022-08-23 15:41
原标题:老手艺新商机8月18日,河北省邯郸市复兴区二六七二街道东高河村,游客在体验织布。8月18日,河北省邯郸市复兴区二六七二街道东高河村
2022-08-23 09:26
原标题:串联南中轴精品馆藏资源北京大兴魏善庄开展2022年“花马”线上活动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赖志凯8月22日,北京市大兴区魏善庄开展2022年
2022-08-23 09:29
原标题:“安大简”最新整理成果发布(主题)对研究《论语》成书、流传、文本的发展变化等有重要意义(副题)人民日报记者田先进 近日,《安
2022-08-23 09:39
原标题:北京科技周航天元素多2022年全国科技活动周暨北京科技周活动正在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开展。一批航空航天展品让到场的观众大开眼界,连连
2022-08-23 09:25
一批惠民文物艺术品起拍北京日报讯(记者李祺瑶)“2022金秋文物艺术品拍卖月”近日启动,一批惠民文物艺术品起拍,拍卖企业、文物艺术品专家
2022-08-23 09:40
全球连线|原标题:英国导演柯文思:把中国人的故事讲给世界听随着第十二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天坛奖的揭晓,电影节国际评委会成员、曾获得十六座
2022-08-23 08:24
原标题:上博领略夏商周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邹雅婷观众在上海博物馆参观“宅兹中国——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展出的刻辞卜甲。王初摄(人民图
2022-08-23 08:36
解码二十四节气丨原标题:处暑:渐有新凉递好秋袁瑾8月18日,重庆市南川区冷水关镇秋收助农突击队员将稻谷从田间背到农户院坝晾晒。瞿明斌摄(
2022-08-23 08:27
原标题:故宫开讲“中轴线”故事(主题)10堂公开课讲到11月(副题)北京晚报讯(记者刘冕)8月21日至11月6日,“中轴线上读懂故宫”——故宫
2022-08-23 05:42
原标题:《元音遗响》作者张达新考《元音遗响》被收入《四库全书》卷一百八十八,并获得四库馆臣很高评价。又因关涉遗民、隐逸文学研究及地域
2022-08-23 05:34
原标题:北影节特别放映电影《茶馆》修复版北京晚报讯(记者李俐)作为北京人艺的金字招牌,话剧《茶馆》1982年由谢添导演搬上银幕。为纪念该
2022-08-23 05:41
原标题:原创话剧《惊梦》在国家大剧院上演(引题) 陈氏喜剧有笑有泪,更有人生况味(主题)北京日报记者王润从去年盼到今年,由毓钺编剧,
2022-08-22 15:35
原标题:以“真秦之声”见证薪火相传王思蕊为了纪念秦筝陕西流派领军人、秦筝教育家、演奏家周延甲为古筝艺术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近日,由
2022-08-22 1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