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了解雍正养廉银制度,接下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欣赏。
雍正创立养廉银制度,从耗羡归公中拿出一部分钱来发放给各级官员,通过增加官员的收入,使得官员不愿意冒险去贪腐,从而避免贪腐。
在养廉银制度全国推广后,便成为清朝官员重要的收入来源,经雍正、乾隆两朝的规范,成为定制。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一、雍正改革时,为何推行厚俸的养廉银制度?
(一)清朝时期官员正俸普遍偏低
由于明朝时期采取的是薄俸的制度,由于缺乏监管,到明朝末期几乎成了无官不贪的局面,清朝初期,并没有积极吸取了明朝时期的教训,依然实行的是薄俸制度。
清朝入关后,在官员俸禄上参考的是明朝官员俸禄,顺治在继位初议定官员俸禄时便称:“仍照故明例”。
然而明清时期,大量白银涌入中国,导致物价飞涨,清朝时白银的购买力已经远不如明朝,而清朝时官员的吃喝用度明显比明朝要大,因为清朝的幕僚、家丁都是由官员自己来开支。
雍正时期著名的清官李卫在担任浙江巡抚时,给雍正帝上奏时,讲到自己一年花费需要八千余两,巡抚作为二品官员,额定俸禄只有155两,可见官员的经济状况很容易出现问题,到康熙末年,贪腐之风盛行。
到雍正登基后,面临官吏贪腐严重,钱粮亏空严重,国家财政困难,雍正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在实行重典的同时,决定采取厚俸的方式来试图让官员减少贪腐。
(二)清朝是人情社会,礼尚往来的花费很多
清朝大部分官员都有送礼的惯例,甚至还产生了“打秋风”这样索贿的行为,到清朝中期,送礼名目繁多,数额巨大。
雍正时期,江苏巡抚印务何天培的奏折中写道:
闻向日馈送巡抚节礼诸项,正数之外,又有堂礼、随礼、绸缎礼、契食礼。其他赞营属印、请托题调、扣克规例、滥准词讼,盈千累万。
总之,逢年过节不给上司送礼,还想升官?
“夫下属既送节礼以取悦上司,则有所恃。而生其挟制,必至肆行无忌,上司即有所闻,亦碍于情面,徇隐不言。”
(三)低俸禄下,严重影响官员的积极性
官员的俸禄过低,必然影响官吏的积极性,降低行政效率,在缺乏监管的情况下,清官生活拮据,又不能给上级送礼,升迁也无望,而贪官则利用贪腐得到的钱用来行贿上级,反而能够达到升官的目的。
官员能升多高,取决于向上级行贿多少,在升官后,他们更忙着疏通关系网络,而不是将精力用在政务上。
监察御史赵禧因此喊出:“俸禄不增,贪风不息,下情不达,廉吏难支”。
这些官员在雍正重典的情况下,很多官员选择明哲保身,而大部分官吏都是“念念只营功名,时时只顾身家,时刻只虑子孙,而国家之安危,民生之休戚,毫不相关”。
在这样的背景下,雍正出台了养廉银制度。
二、养廉银制度跟火耗归公制度之间的关联
雍正之所以推行养廉银制度,其实和雍正时期实行的火耗归公政策密不可分。
(一)征税衍生出的“火耗“,成为官员重要收入来源
明朝张居正实行一条鞭法后,政府税收不收实物,只收白银,此举的好处很多,但是弊端也是存在的,那就是百姓在缴纳白银后,政府要对白银进行熔炼,这必然会导致一些损耗。
为了弥补这一损耗,各级官府都要求百姓在纳税时,多缴纳一部分银子来弥补损耗,这部分被多收的钱被称为“火耗”。
火耗的产生,是地方政府与老百姓约定成俗的产物,一般来说,碎银在熔炼过程中损耗的部分会有1%到2%的占比,地方政府为了不亏本,都会多收一部分,多余的部分就可以留下,这部分钱被称为耗羡。
清朝一直对火耗采取严厉制止的态度,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也不得不对地方官员妥协。
康熙帝曾对河南巡抚鹿祐谕云:“所谓廉吏者,非分文不取也。若无纤毫所私,则居常日用及家人胥役,何以为生。州、县官止取一分火耗而不取其他,便可称好官。若一概纠摘,则属吏不可胜参。”
(二)火耗归公,触犯了官员的利益,用养廉银给予补偿
在得到统治者的默许后,地方政府为了获取更多的收入来截留,或者干脆据为己用,便不断增加火耗的比例,到后来,火耗的比例甚至比税收都多。
火耗逐渐成为一项难题,朝廷得不到这笔收入,而老百姓却被肆意征收,当时有人说道:“下之财,尽没于火耗,是皇上之天下,其财半入于有司。”
在这样的情况下,雍正决定实施耗羡归公的政策。
雍正的想法是,将这部分不透明的收入收归朝廷,使得收费透明化,以此来减轻百姓的负担,增加政府的税收。
但是这样做自然是需要面临很大的阻力的,因为耗羡原本被官员占据,朝廷想要收缴,无异于从官员手里夺食,所以雍正刚提出,便遭到激烈的反对,即便雍正本人也没有把握能推行成功。
为了使官员同意,雍正才推出了养廉银制度,相当于一种耗羡归公后的变相补偿。
三、养廉银制度到了清末时期为何会失去作用
养廉银制度刚开始施行的时候成效显著,为何后来就出现那么多的弊端呢?
(一)养廉银的来源本身就不合理,不是国家的合理税收来源
养廉银是与火耗归公并行的制度,从根本上来说,火耗本身就是一种不合理的收费方式,清政府未能将其彻底取消,反而将其合法化,丧失了制度实行的初衷。
雍正实行养廉银与火耗归功是权宜之计,他曾表示:“钱粮之加耗羡,原非应有之项。朕勤求治理,爱养黎民,本欲将此项悉行禁革。”
在国家财政充裕后,就应该改变这一制度,但是清朝统治者坐享其成,不愿意继续深层次的改革,官员在失去这份额外收入后,便会继续想方设法从百姓那里搜刮钱财。
(二)俸禄体系不合理,养廉银终究不能代表俸禄
养廉银的出现是为了弥补俸禄体系出现的偏差,也就是说,俸禄应该是官员收入的主要渠道,养廉银是辅助渠道。
然而养廉银推广后,却出现了本末倒置,按照清朝巡抚每年的俸禄155两来作参考,在实行养廉银制度后,巡抚的养廉银高达3万两左右,养廉银是俸禄的200倍之多。
在这样的情况下,官员便不把俸禄放在眼里,其收入完全依靠额外渠道,使得朝廷失去了一项对官员的管理作用。
(三)养廉银取之于民,用之于己,跟耗羡归己换汤不换药
在雍正的养廉银制度构想中,是将火耗收归中央后,然后从国家税收中拿一部分钱来逐级发放给官员。
然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养廉银基本是取自于哪里,用之于哪里。
领养廉银的官员和交火耗的人发生了直接关系,在乾隆时期,不但没有发现其中的隐患,反而让州县以下各官养廉基本上采取就近发放,这必然给地方官员的贪污留有操作空间。
(四)养廉银分配并不合理,导致官员分配不均
养廉银制度实施,毕竟是自上而下的改革,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出现很大的问题,比如巡抚一级的高官,每年的养廉银高达三万多两,而低级官员只有400两,两者相差极为悬殊。
正常来说,当初出现火耗的时候,便是基层官员出的馊主意,他们是最大受益者,然而养廉银制度的设立,却肥了地方高级官员,饿了地方低级官员,而低级官员才是直接与老百姓打交道的。
为了获取收益,这些中低级官员必然要继续想办法从百姓那里进行压榨。
除此之外,原来的小吏被直接排挤出养廉银体系外,小吏想要生存,必然更加盘剥百姓。
总结:
一项制度的推行,必然要考虑它在实际运行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而且也要不断深化推进,尤其应该加大监管力度。
厚俸养廉的前提必然是有赖于严格的监督,没有一个完整的监督体系下的厚俸,单纯的依靠官员自我克制显然是不够的。
标签:
凡本网注明“XXX(非现代青年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原标题:疏翠近珠帘:“钩帘欲杀”故事来源考晚唐五代笔记小说中杜撰了许多关于杜甫的故事,诸如康水采文、“饭颗山”之讥、“牛肉白酒”说等
2023-04-17 14:39
原标题:《铃芽之旅》刷新日本动画电影的中国票房纪录,《灌篮高手》掀起怀旧潮(引题) 动画电影为冷档期带来热话题(主题)解放日报记者钟
2023-04-17 13:54
原标题:刚刚!第41届香港金像奖揭晓澎湃讯 4月16日,第41届香港电影“金像奖”在香港文化中心举行颁奖典礼。本届金像奖共设19个常规奖项和两
2023-04-17 13:51
原标题:“光合”影视人才扶持计划上线(引题) 《拉黑结界》:全程只有一个演员(主题)北京青年报记者杨文杰本周,以《柜子》《神算》《拉
2023-04-17 13:52
原标题:两场音乐会接连在国家大剧院演出(引题) 和慧归来唱响歌剧高光时刻(主题)北京日报讯(记者高倩)和慧回来了!在去年年末参演的普
2023-04-17 10:39
原标题:王舸执导肖雨领衔场景细腻情感动人(引题) 舞剧《歌唱祖国》温暖呈现王莘一生(主题)北京日报记者韩轩“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
2023-04-17 10:44
原标题:排练期间婉拒朋友聚餐,“暂时不要见面啦”——(引题) “声音其实是一件很脆弱的乐器”(主题)北京日报记者高倩作为迄今为止唯一
2023-04-17 10:37
原标题:11年打磨,1300万字重大古籍整理成果问世(主题)历史地理研究大家王文楚领衔、众多学者合力整理的30册《大清一统志》点校本出版(副
2023-04-17 10:40
原标题:全国巡演获订单近百场上海站首演卖出全部加座(引题) 舞剧《咏春》:平凡人是聚向英雄的那道光(主题)文汇报记者宣晶4月15日,原创
2023-04-17 10:39
原标题:2023黄河黄帝文化澳门国际论坛举行新华社澳门4月16日电(记者李寒芳刘刚)“2023黄河黄帝文化澳门国际论坛”日前在澳门举行。论坛旨在
2023-04-17 07:45
原标题:浙江文旅观察:杭州是文化消费洼地吗?中新网杭州4月16日电 记者童笑雨“宋韵今辉”艺术特展于16日闭幕,这几天,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
2023-04-17 05:48
新华全媒+原标题:原创音乐剧《广交天下》献礼广交会新华社广州4月16日电(记者王瑞平王佳伍嘉炜)原创音乐剧《广交天下》15日在广东省友谊剧
2023-04-17 05:39
原标题: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暨中国电影金鸡奖颁奖典礼十年长期在厦门举办中国文联、中国电影家协会今天(4月16日)公布,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暨
2023-04-17 05:43
原标题:“体育+文化”两岸青年北京中轴线慢跑、感受古都历史中新社北京4月15日电(记者李雪峰)“跑向文脉·访古寻根”京台青年中轴汇活动15
2023-04-16 22:46
原标题:《孤星之旅:苏东坡传》(引题)苏轼成长为苏东坡的人生行旅(主题)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张杰当下关于苏东坡的传记已经有多种。如
2023-04-16 14:32
原标题:天津京剧院奉献程派名剧《梅妃》天津日报讯(记者刘莉莉摄影姚文生)天津京剧院昨晚在滨湖剧院演出程派名剧《梅妃》。至此,《CCTV空
2023-04-16 10:43
原标题:舞台剧《寄生虫》主演马天宇(引题)想要走出舒适区(主题)新民晚报记者吴翔“爸爸已经去世四五年了,我特别想我爸的时候,就给他发
2023-04-16 10:47
原标题:原创音乐剧《广交天下》成功首演(引题)广交天下都是爱(主题)羊城晚报记者龚卫锋4月15日20:00,原创音乐剧《广交天下》登陆友谊剧
2023-04-16 10:53
原标题:“大地欢歌”云南乡村文化活动年正式启动中新网昆明4月15日电(成洁焕)15日,2023年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大舞台系列活动暨“大地欢歌”
2023-04-16 10:36
原标题:作家骆平“高知女性”系列出新作(引题)《半糖时刻》描摹当代人“情感方程”(主题)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张杰实习生刘珈汐四川作
2023-04-16 10:38
原标题:2023北京书市新体验光明日报北京4月15日电(记者张景华通讯员张紫旖、邓白露)新书首发、名家讲堂、阅读营地、主题专区……4月14日,
2023-04-16 09:41
原标题:格桑花开我看着眼前的格桑花,心中滋生出一种奇特的感觉。这里是客厅南端的阳台。一个水槽形状的长方体花盆,紧靠整面的落地玻璃窗摆
2023-04-16 08:45
原标题:来澳门,体验博物馆里过周末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金晨 “今天和喜欢的‘赛车手’都合了影,还通过VR体验了赛车的极限速度,真是太刺激
2023-04-16 08:33
原标题:以“钧”为媒推动文旅融合发展4月12日,在禹州市神垕古镇一家钧瓷企业,一位员工为钧瓷素胎上釉色。4月12日,游客在禹州市神垕古镇观
2023-04-16 08:48
原标题:“光合”影视人才扶持计划作品陆续上线中工网讯(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苏墨)正午阳光“光合”影视人才扶持计划选出的8部作品正在腾讯
2023-04-16 0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