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清朝官员上朝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在相关文字资料与民间野史中有这么一个说法,清代官员在临上早朝之前不吃早饭,不喝水,只是在嘴里含上一块人参片。
老话说得好:人是铁饭是钢。这些大臣们每天四更不到就得早起参加朝会,如果不吃早饭还不喝水,难免体力不支,那嘴里含块人参又是因为什么呢?
【资料图】
清代没有固定专设的早朝,只是在清代前中期有一种叫作“御门听政”的制度,它多少有点电视剧里早朝的意思。
“御门听政”,顾名思义就是皇帝在紫禁城里与文武百官商议大事。清承明制,第一位入关的皇帝顺治就有“御门之举”。
康熙年间,“御门听政”作为一项礼仪制度,其中细节逐渐完备。
按照《清宫述闻·卷四》记载,清早期各部院的奏章送呈皇帝进行批阅后,因为事情分轻重缓急,一些圣旨甚至能立即下达到各部门,有一些甚至则迟迟未下达内阁。
等到圣旨越存越多,到达一定数量后,皇帝就会传旨于某日举行“御门听政”。
举办“御门听政”的地点不在太和殿,一般多在武英殿和乾清门。细节与电视剧里演的差不太多,天不亮的时候,文武百官来到紫禁城与皇帝会合。
先由各部尚书跪奏,说完后由东边台阶沿左边退下,其余各部院官员依次上前。事情处理完之后,文武百官分别从东西台阶退下,皇帝再回到后宫休息。
清早期,由于国家局势尚未太平,顺治、康熙、雍正三位皇帝举行多次举行“御门听政”。尤其是康熙朝,几乎每日都会有“御门听政”。
那时很多重大决策,如讨伐吴三桂、反击沙俄侵略等重大事件都是在“御门听政”中决策的。
乾隆之后的帝王逐渐疏懒,到了咸丰年间,“御门听政”制度完全被废止。
总之,不管“御门听政”到底是不是早朝,清代的确有官员要去紫禁城开早朝的先例。
既然要起早和皇帝禀报国家大事,官员为何离家之前不愿吃早饭喝水,只口含一片人参呢?我想应该有以下三个方面原因。
第一,上朝时间长,官员口含人参,避免自己体力不支。
查阅资料不难发现,清代的“御门听政”制度较为严格,除了天气因素外,通常皇帝决定在哪一天举行“御门听政”,被点到的官员必须准时准点参加。
参加“御门听政”的官员,必须要在凌晨的4:00~5:00之前赶到紫禁城。因为紫禁城内不允许车轿通行,官员们还得下轿,通过步行的方式抵达乾清门。
朝会上除了皇帝和少数几位王公贵胄能坐着,大部分官员都得长时间站着,互相讨论国家大事。
含上一片人参,既可以很好地提神洗脑,增加体力,也可以改善一下口气。
大家不要以为人参是被坊间刻意吹捧的一种中药材,真实效用没有说得那么神。
通过临床与实验研究发现,人参中的主要成分之一是人参皂甙,在酸性条件下易水解为人参二醇和三醇。
说得更通俗点,人参有一定补元气、生津养血、安神益智的功效。口含人参,至少在短时间内能为官员提供一定的体力支持。
第二种说法是,参加早朝时,官员们无论自己身体多么不舒服都得忍着,即使想如厕也得等到会议结束。
人参有利尿之效,提前含上一片人参,让官员在参加朝会之前把“三急”全部解决掉,就会避免在朝会上出糗。
第三,官员上朝会口含人参片,除了避免如厕尴尬之外,应当与满人的风气有关。
清朝的创始者是女真人,女真人则起源于我国东北区域,白山黑水之间,正是盛产人参的沃土。
女真人问鼎中原之后,更是首次创立了人参管理制度,对人参的刨采及流通进行垄断管理。
清初实行八旗分山采参制,康熙时期随着皇权的加强,增加了盛京上三旗包衣采参制度。康熙末年确立参票制度,自此百姓可以认领参票进山刨采。
嘉庆时期,东北地区的人参资源逐渐枯竭,人参采集数量不断降低,清政府在满足自己消费需求的前提下,或由在京官员、宗室旗人出售,或由其他地区的海关、盐政、织造等地方机构出售,依靠行政命令强迫地方机构完成商业销售任务。
可见,人参在明代本为普通民间交易商品,清政府对人参商业流通强行实行垄断,严厉打击私参贸易,控制人参的流通数量。
在上行下效的影响下,民间产生对人参的迷信,特别是富庶的江南地区民风奢靡,对人参等奢侈品具有旺盛的消费需求,社会上出现了一批指导人参消费的书籍,消费人参成为一种时尚。
既然人参被女真人奉为“神药”,那官员们口含人参,或许也算得上是一种“政治正确”。
参考文献:
[1]李帅.清代乾嘉年间官参垄断制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6.
标签:
凡本网注明“XXX(非现代青年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原标题:《铃芽之旅》刷新日本动画电影的中国票房纪录,《灌篮高手》掀起怀旧潮(引题) 动画电影为冷档期带来热话题(主题)解放日报记者钟
2023-04-17 13:54
原标题:刚刚!第41届香港金像奖揭晓澎湃讯 4月16日,第41届香港电影“金像奖”在香港文化中心举行颁奖典礼。本届金像奖共设19个常规奖项和两
2023-04-17 13:51
原标题:“光合”影视人才扶持计划上线(引题) 《拉黑结界》:全程只有一个演员(主题)北京青年报记者杨文杰本周,以《柜子》《神算》《拉
2023-04-17 13:52
原标题:两场音乐会接连在国家大剧院演出(引题) 和慧归来唱响歌剧高光时刻(主题)北京日报讯(记者高倩)和慧回来了!在去年年末参演的普
2023-04-17 10:39
原标题:王舸执导肖雨领衔场景细腻情感动人(引题) 舞剧《歌唱祖国》温暖呈现王莘一生(主题)北京日报记者韩轩“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
2023-04-17 10:44
原标题:排练期间婉拒朋友聚餐,“暂时不要见面啦”——(引题) “声音其实是一件很脆弱的乐器”(主题)北京日报记者高倩作为迄今为止唯一
2023-04-17 10:37
原标题:11年打磨,1300万字重大古籍整理成果问世(主题)历史地理研究大家王文楚领衔、众多学者合力整理的30册《大清一统志》点校本出版(副
2023-04-17 10:40
原标题:全国巡演获订单近百场上海站首演卖出全部加座(引题) 舞剧《咏春》:平凡人是聚向英雄的那道光(主题)文汇报记者宣晶4月15日,原创
2023-04-17 10:39
原标题:2023黄河黄帝文化澳门国际论坛举行新华社澳门4月16日电(记者李寒芳刘刚)“2023黄河黄帝文化澳门国际论坛”日前在澳门举行。论坛旨在
2023-04-17 07:45
原标题:浙江文旅观察:杭州是文化消费洼地吗?中新网杭州4月16日电 记者童笑雨“宋韵今辉”艺术特展于16日闭幕,这几天,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
2023-04-17 05:48
新华全媒+原标题:原创音乐剧《广交天下》献礼广交会新华社广州4月16日电(记者王瑞平王佳伍嘉炜)原创音乐剧《广交天下》15日在广东省友谊剧
2023-04-17 05:39
原标题: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暨中国电影金鸡奖颁奖典礼十年长期在厦门举办中国文联、中国电影家协会今天(4月16日)公布,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暨
2023-04-17 05:43
原标题:“体育+文化”两岸青年北京中轴线慢跑、感受古都历史中新社北京4月15日电(记者李雪峰)“跑向文脉·访古寻根”京台青年中轴汇活动15
2023-04-16 22:46
原标题:《孤星之旅:苏东坡传》(引题)苏轼成长为苏东坡的人生行旅(主题)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张杰当下关于苏东坡的传记已经有多种。如
2023-04-16 14:32
原标题:天津京剧院奉献程派名剧《梅妃》天津日报讯(记者刘莉莉摄影姚文生)天津京剧院昨晚在滨湖剧院演出程派名剧《梅妃》。至此,《CCTV空
2023-04-16 10:43
原标题:舞台剧《寄生虫》主演马天宇(引题)想要走出舒适区(主题)新民晚报记者吴翔“爸爸已经去世四五年了,我特别想我爸的时候,就给他发
2023-04-16 10:47
原标题:原创音乐剧《广交天下》成功首演(引题)广交天下都是爱(主题)羊城晚报记者龚卫锋4月15日20:00,原创音乐剧《广交天下》登陆友谊剧
2023-04-16 10:53
原标题:“大地欢歌”云南乡村文化活动年正式启动中新网昆明4月15日电(成洁焕)15日,2023年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大舞台系列活动暨“大地欢歌”
2023-04-16 10:36
原标题:作家骆平“高知女性”系列出新作(引题)《半糖时刻》描摹当代人“情感方程”(主题)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张杰实习生刘珈汐四川作
2023-04-16 10:38
原标题:2023北京书市新体验光明日报北京4月15日电(记者张景华通讯员张紫旖、邓白露)新书首发、名家讲堂、阅读营地、主题专区……4月14日,
2023-04-16 09:41
原标题:格桑花开我看着眼前的格桑花,心中滋生出一种奇特的感觉。这里是客厅南端的阳台。一个水槽形状的长方体花盆,紧靠整面的落地玻璃窗摆
2023-04-16 08:45
原标题:来澳门,体验博物馆里过周末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金晨 “今天和喜欢的‘赛车手’都合了影,还通过VR体验了赛车的极限速度,真是太刺激
2023-04-16 08:33
原标题:以“钧”为媒推动文旅融合发展4月12日,在禹州市神垕古镇一家钧瓷企业,一位员工为钧瓷素胎上釉色。4月12日,游客在禹州市神垕古镇观
2023-04-16 08:48
原标题:“光合”影视人才扶持计划作品陆续上线中工网讯(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苏墨)正午阳光“光合”影视人才扶持计划选出的8部作品正在腾讯
2023-04-16 07:33
【书评】原标题:洒向人间皆是善——读石钟山的长篇小说《芳华颂》潘凯雄石钟山的这部长篇小说新作一如既往选择的是军事题材,除少数地方有些
2023-04-16 0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