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新觉罗·颙琰,即清仁宗,清朝第七位皇帝,在位二十五年(1796-1820年在位),年号嘉庆。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常言道:“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无论古今,身为官员自当为国为民,尽职尽责,做好属于自己的工作,同时也绝对不能徇私舞弊,贪污受贿,那样的话岂不是辜负了国家和人民的信任,而且我国封建王朝的历史上难免会有很多贪官污吏的存在,就比如清朝时期著名的贪官和珅,他所贪污的钱财当真是富可敌国,不仅如此,他还权倾朝野,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资料图)
但是后来终究还是被嘉庆皇帝惩处,最后被赐白绫,自缢而亡,嘉庆也算是给大清王朝除了一大祸害,可是在这之后,嘉庆皇帝意外听到宫中太监私下所说的无心之语,让他对杀掉和珅一事产生了悔意,那他究竟听到了什么呢?
乾隆皇帝的“跟班助手”
和珅也是出生于满清官宦人家的子弟,只可惜早年间命运坎坷,他的父母相继离世,仅留下了年幼的弟弟与他相依为命,而这兄弟二人也因此过着相对来说比较拮据的生活,要不是因为有着满清族人的身份甚至连进入到太学学习的机会都没有,此时的年少的和珅心境就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只早就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必须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那样在未来才有机会得到晋升。
而后在他岳父,即当时的直隶总督冯英廉的帮助下去给乾隆皇帝当了侍卫,因为其他的侍卫都是五大三粗的粗人没有什么文化,这让和珅有机会从中脱颖而出,并且还得到了乾隆皇帝的赏识,紧接着他便从侍从转变成为官员,开始了他为官从政的生涯,不过在这期间因接手审理李侍尧贪污案让和珅认识到了贪污究竟能得到多么巨额的财富,这是他辛辛苦苦几辈子都赚不来的,而这也让他动了歪心思。
在这之后,深谙官场生存之道的和珅开始不断的拉拢官员,暗中贪污受贿,可是他这样做必然也遭到了很多清官的弹劾,乾隆皇帝自然也知道这件事,而让人匪夷所思的是,每次和珅都能有合理解释或是理由给自己开脱,而乾隆皇帝也是一直保持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难不成乾隆皇帝是一位昏君吗?面对这样一个贪官竟然不惩治?
其实对于乾隆来说和珅虽然贪财,但却并没有危及到他的统治,再就是和珅平日里非常懂得溜须拍马,察言观色,不仅将自己贪污来的钱用于一些国家大工程的建设,甚至还自费给乾隆皇帝举办寿宴,就连乾隆多次游历江南的全部花销也都是和珅来负担,说白了和珅更像是乾隆随身的一个钱袋,而且官场上有些见不得光的事情也都可以暗示和珅让他来打理,有这样一个得力助手乾隆又怎么可能忍心杀掉?
触怒嘉庆皇帝,终是伏法
可以说在乾隆皇帝在位期间,和珅那是混的风生水起,在朝堂之上那就是相当于“二皇帝”,文武百官谁敢招惹他,但是这样的辉煌也就只限于乾隆年间,等到嘉庆皇帝继位一切都发生了变化,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和珅可以讨好乾隆但不代表他可以讨好嘉庆,而且和珅非但没能给嘉庆留一个好印象,反而还得罪了他。
首先,和珅并不知道会是嘉庆继位,乾隆采用秘密立储的方式,除了几位顾命大臣谁也不知道,和珅一直以为是其他有能力的皇子,根本没有看上嘉庆,之前还得罪过嘉庆,他的老师朱珪就是被和珅弹劾打压,最后被放逐出京城,更何况嘉庆也知道和珅不是什么好人,私下做的那些事满朝文武几人不知,只是不敢言说罢了。
其次就是和珅做了一个很错误的决定,那就是在乾隆退位之后,他还帮助乾隆掌权,以至于好几年的时间嘉庆都是处于被架空的状态,这换做任何人都难以接受,这不明摆着和嘉庆作对吗?所以嘉庆对他恨之入骨,在乾隆皇帝驾崩仅仅五天,嘉庆就暗中安排大臣将和珅的罪行罗列,公布在大堂之上,遭到百官反扑,和珅再无反抗之力,乾隆一死他也失去了最大的靠山,最后被嘉庆赐白绫自缢而亡,就这样一代大贪官就此落幕,也是恶有恶报。
和珅是“蛀虫”也是“功臣”
和珅被除掉无疑是给大清王朝除掉了一大祸害,与此同时,嘉庆还将其抄家,搜罗的财富足足八亿两白银之多,这还是不完全统计,要知道这些钱可是相当于清朝十多年的财政收入总额,所以当时也有“倒了和珅饱了嘉庆”的话语,不得不说,和珅的钱财确实给嘉庆很多的帮助,能够支撑他做很多事情。
可和珅真的一无是处吗?他一死就能改变清朝腐败的官僚体系吗?从实际来看显然并非如此,不仅如此,和珅一死还带来了很多的问题,这让嘉庆也很头疼,而他在无意间听到宫中太监的无心之语也让他心生悔意,有一太监和宫女私下悄悄说:“和大人死了,恐怕以后的日子不好过了”,看来和珅也并不是很让人讨厌,而且还成为了一些人的支柱,如今和珅一死,朝堂将会出现混乱。
这也难怪当初乾隆为何明知道和珅贪污受贿还留着他,原因是和珅有着非凡的才能,他就是官员之中的主心骨,无论是贪官还是清官都得敬让三分,若是和珅发话,很少有人敢不听从,所以客观来说和珅更像是乾隆皇帝深入到朝堂之上的利剑,帮助他压制住大大小小的势力,权衡各方利益,维持朝堂的平衡和稳定,如今他不在了,那这些事情就都得嘉庆来处理,他自然是很头疼的。
结语
不过话说回来,和珅虽然有才能,也可以很好掌控自己和乾隆以及官员的关系,但是不可否认他身为贪官的事实,哪怕是他对清朝发展有利,可是从长远来看势必是弊大于利,嘉庆除掉他也是应该的,只可惜和珅谋划了一辈子,到头来还是功亏一篑,落得了遭人唾弃的结局,若是他坚守本心,当一个好官,或许他也可以成为像包拯、魏征那样的名垂千古的人物。
凡本网注明“XXX(非现代青年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原标题: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焕发生机活力(引题)已建设非遗工坊2500余家(主题)“一边照顾家人,一边在闲暇之余做点苗绣赚些钱,还能传承中华
2022-12-26 11:50
原标题:陕西西安: (引题)小剧场蓬勃发展的三大“燃”动能(主题)中国文化报驻陕西记者 秦毅在古城西安,近年来,小剧场提速发展,在展
2022-12-26 10:45
原标题:北美票房:《阿凡达:水之道》稳居北美周末票房榜首中新社洛杉矶12月25日电(记者张朔)虽现较大跌幅,《阿凡达:水之道》(Avatar:TheWa
2022-12-26 10:47
原标题:国风动漫如何激活传统文化中国文化报实习记者王伟杰近日,文化和旅游部正式公布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第四届动漫奖获奖名单。经申报、评
2022-12-26 10:50
原标题:成都图书馆“阅读+”:(引题)发挥“破圈”之力创造“喜阅”时光(主题)中国文化报驻四川记者付远书近日,四川成都图书馆携手成都市
2022-12-26 10:43
原标题:手工艺的“新国际化”杭间今天看来,作为中国具有文化意义上的工艺美术,如何走出一条新的国际化道路,这个问题值得所有工艺美术家思
2022-12-26 10:47
原标题:全景式展现文学大师人生路(引题)凌宇《沈从文传》典藏版面世(主题)北京日报讯(记者路艳霞)今年12月28日是沈从文诞辰120周年纪念
2022-12-26 09:35
原标题:非遗“二代”接棒百年技艺:万物皆可“漆”中新网贵州大方12月25日电作者周燕玲见到非遗“二代”高焱时,他正忙着向客户介绍大方彝族
2022-12-26 09:53
原标题:广西文物摄影师十余载弯腰“定格”历史让文物“活”起来中新网南宁12月25日电作者黄令妍陈冠言王以照步入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办公区
2022-12-26 09:38
原标题:历史现实题材交相辉映叙事手法令人耳目一新(引题)2022哪部电视剧让你哭了笑了(主题)文 北京青年报记者杨文杰 对于年底的很多
2022-12-26 09:41
原标题:2022王蒙梁晓声书写“不老的青春”文 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恩杰2022年,73岁的梁晓声和88岁的王蒙宝刀未老,继续为青春讴歌。七旬梁晓声
2022-12-26 09:37
原标题:电影市场缓慢复苏,期待更多优质影片上映让观众找回光影的感动——(引题)影院回来了吗?(主题)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陈俊宇阅读提示
2022-12-25 07:50
【艺评】原标题:“梅开二度”,我们还可以期待胡歌云外刚上任时昂首挺胸,几集后慢慢有些驼背。在电视剧《县委大院》里,胡歌演活了一位基层
2022-12-25 07:37
原标题:被诗注视的历程——品读《越过山顶的太阳》木汀《越过山顶的太阳》(浙江文艺出版社)是俞敏(笔名肃其羽)的新诗著,是一部既有个人
2022-12-25 05:45
【新书榜单】原标题:生活的符号 文明的记忆《长城的故事》[英]威廉·林赛著吴琪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本书精心选取了与长城有关的50件
2022-12-25 05:36
【高谈阔论】原标题:剪不断理还乱的剔书刘建民时近岁末,哩哩啦啦前后历时大半年的蜗居装修总算结束了。其实早就有装修的念头。只是因为单位
2022-12-25 05:48
原标题:每颗星都值得被看见时斓娜《劳动者的星辰》(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书,作者稍显特殊:布展工、育儿嫂、地摊小贩、顶棚匠、业余演员··
2022-12-25 05:40
原标题:冬日里温馨的书店近日,记者途经海淀,看到“不再繁华”有些日子的中关村显得很是冷清。也许是疫情的原因,也许是寒冷的天气,街面上
2022-12-25 05:33
原标题:交响乐版《成都》:用音乐实现成都与世界的对话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张世豪当管弦遇见电音,当民族演唱联袂国外流行,当音乐回到滋养
2022-12-24 16:37
原标题:天津:“家藏”变“国宝”的敦煌遗墨光明日报记者刘茜陈建强天津博物馆二楼,展柜中一幅用曲曲弯弯的文字书写的文献吸引着参观者。展
2022-12-24 16:56
原标题:首届北京艺术双年展下周启幕北京日报讯(记者王广燕)12月30日,2022首届北京艺术双年展将正式启幕。在为期三个月的时间里,七大展览
2022-12-24 15:37
原标题:位于黄土高原的南佐都邑性遗址(考古进行时)韩建业甘肃庆阳西峰郊区的南佐遗址,位于黄土高原第一大原董志塬。这里黄土厚达200多米,
2022-12-24 15:35
原标题:我们这样守护大足石刻(主题)——一位“文物医生”的自述(副题)陈卉丽过去,文物保护“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够系统、科学。科
2022-12-24 15:36
原标题:“蟋蟀文化三部曲”系列图书:透过蟋蟀还原中国古代生活方式中新网天津12月24日电(张少宣王在御)记者从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获悉,
2022-12-24 15:40
原标题:“数字敦煌”激活传统“潮”文化:线上“开花”,线下“结果”中新网兰州12月24日电(记者冯志军丁思)30年之后,敦煌研究院提出的“数
2022-12-24 1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