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东汉末年刘备麾下名将,以忠义见称于后世。关羽去世后,民间尊为“关公”,历代朝廷多有褒封。清朝雍正时期,尊为“武圣”,与“文圣”孔子地位等同。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名列“五虎上将”之首,使用青龙偃月刀。下面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相关资料图)
三国时期名人无数,在后世中谁的地位最高?答案当然是关羽。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关羽已经成神了。看看历代皇帝给他上的封号,最多的一个竟然长达26个字。
清朝光绪五年,光绪帝给关羽上了一个“忠义神武灵佑仁勇显威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的封号,如此长的封号堪称是冠古绝今。
在古代的历史名人中,若论死后地位之尊荣,除了孔子之外,恐怕再也没有比关羽地位更显赫的了。
虽然武侯诸葛亮一直也被历代皇帝所尊崇,但是其地位与关羽相比的话,恐怕也是大大不如。
在过去的一千多年时间里,共计有16位皇帝给关羽加封了23次,在这一次次的加封中,关羽也从一个凡人升格成神灵。
而且,不但古代的皇帝们对关羽十分尊崇,就连释儒道三教也对关羽十分推崇。
比如,在道教中,关羽就被尊为“协天大帝”、“翔汉天神等”;在佛教中,关羽被尊为“伽蓝菩萨”;在儒家学者中,关羽则被尊为“文衡帝君”。
关羽的封号如此之多,真要一个个仔细算起来,恐怕孔夫子都没有享受到如此待遇。
不过,虽然关羽一生忠义无双,但是他的结局却十分凄凉,堂堂威震华夏的盖世名将,最终却被东吴的一个无名小将马忠擒获。
说起马忠这个人物,以他在演义小说中的表现来看,即便是在名将如云的三国时期,他的表现也可圈可点。
马忠除了设伏擒获关羽、关平、赵累等人之外,后来刘备大军伐吴时,马忠还一箭射中了老将黄忠,导致年老体衰的黄忠阵亡。
后来潘璋被杀时,也是马忠领兵击退了张苞大军,还收拢败军屯兵江渚,打算给潘璋报仇。
从马忠的表现来看,可以说是有勇有谋,结果却在睡觉时被糜芳和傅士仁暗杀,首级也被送给了刘备。
换句话说,要不是二五仔麋芳的缘故,即便是在演义小说中,以马忠所表现出来的能耐,刘备想报杀弟之仇恐怕都有很高难度。
不过,在正史中,马忠其实就是一个无名小将,史书上连他的生卒年都没有记载。因为他只是潘璋手下的一个小官,《三国志》中也只提到了他擒获关羽,对其后来的事迹都没有记载。
可历史有时候就是这么奇妙,很多大人物最终都是栽在了小人物手里,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多了。因此,关羽被马忠擒获,也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真正令人觉得不解的是,为什么关羽被擒获后,不自尽来保存自己的名节?若是他能战死沙场,怎么也比被马忠这样的无名小卒擒杀要好得多。
其实,关羽被擒住后没有自尽,主要是三个原因。
第一,时间上来不及。
关羽被擒住的地方,距离刘备的大本营益州只有十几里的路程,以战马的脚力也不过是片刻功夫的事情。
或许是因为快要脱离险境,所以关羽一行人也就放松了警惕。
从关羽胯下的战马被绊马索绊倒,再被一拥而上的东吴兵擒获,这中间间隔的时间十分短暂,可能他还没弄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就已经被吴兵五花大绑的动弹不得了。
第二,三国时期没有杀害被俘大将的传统。
在三国时期,那时候的人们打仗还是比较讲究的,也没有杀害被俘大将的传统。除了屡次弑主的吕布,其他武将改换门庭其实很常见,人们也不会因为他从前的经历就轻视他。
比如曹操手下的重要将领张辽,他在跟随曹操之前,还曾跟随过丁原、何进、董卓、吕布等人,投靠曹操后还不是一样得到重用。
甚至就连吕布,一开始曹操也没打算杀他,而是想将他收归己用。若不是刘备在旁边补刀,吕布说不定也能逃脱一劫。
至于关羽,他擒获庞德、于禁时,也没说一定就要杀这二人,若不是庞德出言不逊,关羽肯定也不会杀他。
第三,关羽没想到东吴真敢下黑手。
关羽的身份地位摆在那里,就算他在麦城之战中战败,好歹也是刘备手下的一员大将,而且关羽本身也享有很高的名声。
彼时的刘备可是兵强马壮,再加上关羽威震华夏的名声,又有着孙刘联盟的关系在,孙权又如何敢去杀他?
然而,孙权还真就那么做了。这一点,恐怕就超过了关羽的意料,但是关羽自己也看不到了。
至于孙权为什么铁了心要杀关羽,恐怕与当初的求亲受辱并没有任何关系。
其实,按照孙权的设想,东吴兵能拿回荆州便好,结果潘璋却带回来关羽这么个烫手山芋。这让孙权如何处理?
关羽是肯定不会投靠东吴的,而孙权也不可能恭送关羽回去,最后只能一杀了之,还能借关羽的人头来修好曹操。
其实,也不能怪关羽丢掉荆州,要知道在襄樊之战时,关羽已经是个57岁的老翁了。如此年龄还在战场拼杀,并且还取得了威震华夏的骄人战绩,已经令人十分钦佩了。
若是当时关羽能年轻二十岁,说不定真能一路平推到曹魏老家。
凡本网注明“XXX(非现代青年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原标题:打磨六七年小说《天圣令》讲了什么故事?中新网12月12日电近日,两场主题为“从‘天圣令’看宋韵文化”的讲座举行,著名作家蒋胜男从
2022-12-13 13:50
原标题:《人在草木间》系列融媒体报道今起推出北京时间11月29日晚,“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
2022-12-12 21:39
原标题:山西明日起多个文化场馆恢复开放记者日前了解到,山西博物院、山西青铜博物馆、太原市博物馆、临汾市博物馆以及太原市图书馆等文化场
2022-12-12 20:36
原标题:《三体》上线首日播量放过亿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张翀12月10日,《三体》动画在哔哩哔哩(以下简称“B站”)全网独家上线,首周两集连
2022-12-12 19:33
原标题:郭沫若屈原研究的时代气象晚清七十年,中西文化在激烈碰撞中相互借鉴、吸收和融合。在这一时代大背景之下,20世纪上半叶的楚辞研究在
2022-12-12 14:45
原标题:中国近代日记研究的拓展、反思与未来(主题)——从“日记研究丛书”说起(副题)日记这种文献类型和书写方式,在中国具有悠久的传统
2022-12-12 14:43
原标题:《诗经》的礼义、乐义、诗义与经义《诗经》所载乐歌,本为两周礼仪的用乐与歌舞的歌词,要对其诗义进行清晰的解读,需要回到历史现场
2022-12-12 11:32
原标题:微短剧靠什么赢得观众喜欢最近一段时间,单集不超过10分钟的微短剧深受观众喜爱。数据显示,今年仅快手平台的微短剧日活跃用户便增长
2022-12-12 08:32
原标题:考古还原青藏高原丝路的样貌仝涛【考古中国】 ●青海都兰热水一号大墓出土大量来自唐朝、中亚和西亚的丝织品、金银器,以及各类宝石
2022-12-12 08:52
图片故事原标题:剑川木雕:传承千年技艺段四兴在进行木雕制作中的打坯流程(12月1日摄)。剑川木雕是云南省剑川县传统美术项目,历史悠久,具
2022-12-12 08:37
原标题:剧场艺术如何拓展边界找寻多样表达北京晚报记者高倩12月8日至9日,“2022世界剧院北京论坛”和“2022台湖舞美国际论坛”在国家大剧院
2022-12-12 05:40
原标题:想学艺、想挣钱?快来村里这块“宝地”集合!据12月8日甘肃省文旅厅、人社厅、乡村振兴局联合印发的通知,甘肃新认定28家省级非遗工坊
2022-12-11 21:55
原标题:西安多家博物馆明天起陆续开放陕西西安多家博物馆11日发布公告,明天(12日)起陆续恢复开放。西安博物院12月12日(星期一)起恢复对
2022-12-11 21:36
原标题:世界杯的魅力韩立群1990年世界杯我17岁,我家黑白电视14寸。记得马拉多纳无能为力的泪水。1994年巴乔横空出世,一路带着意大利打入决
2022-12-11 20:42
原标题:初冬张燕峰初冬。田野空旷,露出黑油油的泥土,像一位刚刚生产过的母亲,袒露着的胸膛,平静而疲惫。靠近她,似乎能听到来自大地深处
2022-12-11 11:36
原标题:别了,青石板的巷陌田海明夏雨猛烈而迅疾,砸在屋檐上,迸溅出水花,泻出朦胧的水帘,隔绝了我望向窗外的视线。爸从外边回来,穿着的
2022-12-11 11:44
原标题:一把檀木梳邓素芳《牡丹花瓶》 文森特·凡高[荷] 玛咖供图月光从门外涌进来,闪着银色的粼光。我坐在梳妆台前,檀木梳隐发着淡淡的
2022-12-11 11:32
【艺评】原标题:最好的书店氛围,是看得见的对阅读的爱罗筱晓最近,位于杭州解放路的新华书店因内部改造暂时闭店。这家书店建成于1954年,是
2022-12-11 05:44
原标题:从“中文热”到“天宫热”(主题)——中文教学助推中国和阿拉伯国家文化交流(副题)蔺妍林建杰“这是中国,这是阿联酋,我们是好朋
2022-12-11 05:32
【视线】原标题:电视剧、小说同时推出(引题)《大博弈》书写时代浪潮下的中国工业制造(主题)中工网讯(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苏墨)近日,
2022-12-11 05:34
原标题:“凌家滩文化展”在安徽博物院开展12月7日,观众参观“凌家滩文化展”。12月7日起,“璀璨星光——凌家滩文化展”在安徽博物院开展。
2022-12-11 05:36
原标题:落雪的日子李季落雪的日子和她一起出去走走雪花飘落有寒意笼罩也有梅花飘香河面冰封水依然在冰下不息流动爱一个人就要在雪天拉着她的
2022-12-11 05:41
原标题:《点燃我,温暖你》收官在即(引题) 张婧仪:表演难免有遗憾(主题)羊城晚报记者王莉实习生邓晓妍优酷视频独播剧《点燃我,温暖你
2022-12-10 10:55
原标题:邓超孙俪夫妇为《阿凡达2》配音羊城晚报记者李丽电影《阿凡达:水之道》(又称《阿凡达2》)12月8日公布中文配音阵容,邓超、孙俪、黄
2022-12-09 22:52
原标题:郅敏“二十四节气”作品摘得佛罗伦萨文学与艺术奖金奖(引题) 他用陶瓷艺术获得世界共鸣(主题)北京日报记者王广燕一颗颗橘红色的
2022-12-09 2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