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朝代的兴衰与更替,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带您走进明朝财税名臣周忱整顿江南税粮的故事。
周忱是明朝前中期的一个财税名臣,出生在江西吉水,在永乐二年的时候成功通过科举考试当上了进士,第二年的时候,永乐皇帝朱棣挑选二十八位进士进入文渊阁读书。而周忱虽然科举考试成绩一般,但他也想进入文渊阁读书,因为进去之后所有日常所需都是朝廷负担的,不用自己掏钱买。
周忱大着胆子向朱棣毛遂自荐,永乐皇帝觉得他很有志气,便给他破例,让其进入文渊阁读书,后来得以被提拔为刑部主事。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周忱是一个拥有经世才华的人,但他在官署内工作了长达二十年,一直都得不到升迁,因为别人根本就看不出他的才华,只有户部尚书夏原吉一人成功看了出来,在其举荐下被提拔为越王府长史。
第一、江南地区的赋税问题
到了宣德初年的时候,有人举荐周忱去当知府,然而夏原吉变得明确的反对,因为他认为一个小小的知府,并不能够让周忱充分地发挥才能。
直到宣德五年的时候,宣宗皇帝朱瞻基因为江南地区的财赋一直都得不到有效治理,经常出现拖欠税负的情况,比如仅仅苏州一府,其累计拖欠的租税就已经达到了八百万石。
自宋代开始,江南地区一直都是历朝历代的财赋重地,如果连江南地区都收不上税的话,那么对于朝廷财政的压力,将会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
为此,朱瞻基需要派遣一个有才华的重臣前往江南地区治理财赋,大学士杨荣就此将周忱给举荐上去,于是乎朱瞻基将周忱升为工部右侍去巡抚江南各府,总督税粮。
周忱来到江南一带后,访问了很多父老乡亲,询问他们为何什么要逃税,他们的答复都是地方的豪户们都不肯承担加耗,所以这些加耗只能由普通老百姓来承担,普通老百姓承担不了,所以就只能选择逃亡来躲避税赋,这些的人一多,税额自然会出现很大的空缺。
其实,这个问题最早可以追溯到太祖皇帝朱元璋时期,在其打天下的过程中,由于江南地方的老百姓普遍支持张士诚这个割据势力。等到朱元璋消灭张士诚的时候,怀恨在心的他便在选择在当地惩罚性地科以重税。
要知道在明朝前中期,朝廷规定百姓在交纳赋税的时候,必须交纳实物。但这就存在一个问题,实物在运输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损耗,所以在实际缴纳的时候,需要根据距离的远近,加征一定数量的耗费,也就是所谓的加耗。
在洪武朝和建文朝时期,朝廷的都城在南京,距离江南地区比较近,这个加耗还比较低,老百姓还能够勉强承担,所以没有出现逃税缺额现象。
到了永乐朝时期,朱棣选择将都城迁往北京城,这距离变远了这么多,江南地区的老百姓所需要承担的运费和加耗费都变多了不少,老百姓就负担不了,由此便出现了大量拖欠和逃避赋税。如此一来,江南地区就变成徒有重税之名,但实际上每年收上了的赋税十分少。
第二、通过下调税率来解决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周忱先是根据实际情况下调到了一定程度的税率,来减轻农民的负担。然而如果仅仅只是通过下调税率就能够解决这一问题的话,也就是不会酿成让朝廷无比头疼的大问题了。
前文说过,江南地区是朝廷税收重地,如果税率下调太多的话,朝廷收不少税来,会造成很多的损失,让窘迫的财政难以运行。所以周忱下调税率的措施,很快遭到户部尚书胡濙等人的强烈反对,弹劾他变乱成法,沽名要誉。
第三、通过创平米法和建济农仓来解决问题
所以,税率只下调了一点,就推行不下去了,为此周忱只能另想方法,很快他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方法,叫作平米法。
所谓的平米法,就是周忱统一公布了“耗米”的征收比率,每户老百姓需要缴纳多少耗米都明明白白地计算出来,不让地方豪族富户随意把加耗摊派到普通老百姓身上。同时还规定将各府县的运输成本和加耗都一并给平均了。部分地区的耗米压力得以被均摊出去。
周忱的“平米法”,并没有在整体上降低江南的赋税总额,所以得到了朝廷的支持,因为朝廷该收多少税收,还是收多少税收,没有丝毫的影响。
此外,周忱还在苏州、松江、常州等地区开设济农仓。每一次统一征收的耗米如果有出现的多余的话,就会将这多余的部分放进济农仓里,可以作为第二年的耗米使用,以此来减轻农户的负担。同时如果遇到灾荒的时候,济农仓里的粮食也可以拿来作为应急的赈济粮食,也可以借贷的形式,提供给需要急用的农户。
周忱的这一套组合拳下去,江南地区老百姓的赋税压力得到了极大地缓解,没有人会顶着犯罪的风险逃税了,没过几年时间就把之前拖欠国家的赋税给交纳完毕了,这一切都是周忱的功劳。
周忱本人最终于景泰四年十月份去世,享年七十三岁。
凡本网注明“XXX(非现代青年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原标题:数学与艺术:如何相遇又相知蔡天新英国数学家奥古斯都·德·摩根说:“数学发现的动力不是理性,而是想象。”德国画家阿尔布雷特·丢
2022-11-07 15:39
原标题:画中定格看一场戏剧人生李海卉“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桥上看你”,这就是观照之美。关世俊是梨园戏骨,又是一位舞台美术家,
2022-11-07 15:29
原标题:带有温度的果蔬与田园理想孟虹提示法国历史学家弗洛朗·凯利耶以菜园为窗口,纵览欧洲农业文化变迁。作者在各种典籍中徐徐探幽,展现
2022-11-07 15:30
原标题:钟鼓楼紧邻地区环境综合整治提升(东城段)预计本月底完工(引题)恢复原始风貌亮出壮美中轴(主题)今天上午,天气晴好,登上鼓楼向
2022-11-07 15:40
原标题:首届谢灵运诗歌(双年)奖揭晓 雷平阳、龚学敏等5人获奖(引题)首届谢灵运诗歌(双年)奖揭晓 雷平阳、龚学敏等5人获奖(主题)中
2022-11-07 15:32
原标题:客家话、英歌舞、粤语歌……大湾区元素闪耀《披荆斩棘》(引题)陈小春得偿所愿苏有朋“C位出道”(主题)羊城晚报记者艾修煜11月4日
2022-11-07 09:34
原标题:《披荆斩棘》:把时代奋斗精神力刻入文艺基因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王鑫方大丰工人日报客户端讯11月4日,芒果TV自制的全景音乐竞演综艺
2022-11-07 09:43
原标题:翻译之火毕生燃烧(主题)——追忆我的父亲张谷若(副题)【述往】初崭头角的父亲先父讳张恩裕,字穀若。20世纪50年代推行简化字后,
2022-11-07 09:45
原标题:京味话剧《椅子》魅力不止于京味王润由著名编剧刘恒、邹静之、万方创建的专业戏剧创作机构龙马社,自从上演过话剧《断金》之后,让几
2022-11-07 09:24
原标题:时隔9个月回归,节目创新扩容(引题)烛光音乐会再度点亮台湖剧场(主题)北京日报讯(记者高倩)一片黑暗中,昏黄的烛光亮起,朦胧的
2022-11-07 09:25
原标题:散文中的北京为何如此迷人?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苏墨通讯员吴旦阅读提示《散文中的北京》收录了27位作者关于北京的散文佳作,作者从
2022-11-06 15:38
原标题:“立冬”时节到“小雪”翩然来(二十四节气)人民日报记者孟扬曹怡晴立冬“细雨生寒未有霜,庭前木叶半青黄。”一场诗意的冬雨开启一
2022-11-06 15:29
原标题:福建漳州古城探馆:台胞祖地文化浓中新社漳州11月4日电作者张金川廖珍妹作为台胞主要祖籍地的福建省漳州市与台湾同根、同祖、同源,具
2022-11-06 15:43
原标题:粤剧电影又拿五项大奖!(主题)《白蛇传·情》《南越宫词》中国戏曲电影展上获殊荣(副题)羊城晚报记者李丽11月3日,为期3天的中国
2022-11-06 15:47
原标题:咱有树上书屋张新文去非洲的肯尼亚,总少不了去树上的鳟鱼餐厅尝尝鲜。其卖点不在鱼、不在餐厅,而在树上。我原以为是建在同一棵树上
2022-11-06 08:35
原标题:诗意的想象(主题)——读沈俊峰散文集《影子灯》(副题)凌耀芳沈俊峰的《影子灯》(中国言实出版社,2022年8月)收录了一篇散文《暗
2022-11-06 08:37
【艺评】原标题:好演员的价值超越生死邓崎凡一直以为,艺术家之所以令人尊敬,是因为在其个体的存灭之外,还有一个独特的生命超越生死而存在
2022-11-06 05:45
原标题:上海“金庸展”重温武侠世界日前,由香港特区政府驻上海经济贸易办事处主办的“金庸展”在上海图书馆东馆开幕。展览展出约300件展品,
2022-11-06 05:25
原标题:全国文物保护修复人员缺口约为2 6万人,人才断层问题亟待解决(引题)以敬畏之心传承老手艺(主题)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李国阅读提示
2022-11-06 05:31
【新书榜单】原标题:思想与艺术人性的关怀《吉檀迦利》[印]泰戈尔著闻中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此诗集是泰戈尔思想观念和艺术风格的代表作。
2022-11-06 05:33
原标题:不一样的生命(主题)——读汪兆骞《李叔同传》(副题)牧夫为李叔同立传者不下十余家,但是,多是走不出李氏“一界生命”——“物质
2022-11-06 05:27
原标题:《插花地册子》推出最新增订版,学者止庵谈读书生涯(引题)阅读50余载,兴趣始终不改(主题)北京日报记者路艳霞“阅读让我安身立命
2022-11-05 15:45
原标题:接力杯“双奖”出版获奖作品37种北京日报讯(记者路艳霞)自2017年5月启动以来,接力杯“双奖”已连续举办两届,出版获奖作品37种。日
2022-11-05 15:42
原标题:时代浪潮下“中国制造”风云再起(引题)周梅森新作《大博弈》今晚开播(主题)今晚报讯(记者刘桂芳)现实主义题材力作《大博弈》,
2022-11-05 15:30
原标题:蔡文静彭冠英新剧塑造顽强女性北京日报讯(记者李夏至)由《阳光之下》原班人马打造的都市情感悬疑剧《不期而至》,日前登陆优酷首播
2022-11-05 1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