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宰相刘罗锅》这部影视剧中刘墉的形象是一位小老头,并且还是驼背,这才被叫做罗锅,但在历史中真正的刘墉并不是此番形象,和影视剧中的形象完全相反。
刘墉出生于山东诸城。是清朝著名的政治家、书法家。大学士刘统勋长子。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太原府知府、江宁府知府、内阁学士、体仁阁大学士等职,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洁闻名于世。刘墉的书法造诣深厚,是清代著名的帖学大家,被世人称为“浓墨宰相”。
【资料图】
刘墉是山东诸城人,刘墉的出身并不贫寒。刘墉祖父刘启官至四川布政使,父亲刘统勋则是雍正乾隆两朝重臣,官做到太子太傅、吏部和刑部等尚书。可以说是世家出身,也是一时的显贵。
刘墉生于1719年,乾隆十六年(1731年)考中进士,随后就当了侍讲,也就是陪皇子读书之类的官儿。这种官虽然没有什么实权,但是靠近皇帝,因此升迁的机会非常多。不料天有不测风云,刚过了四年,刘墉父亲刘统勋因为在准葛尔战争中措置失当,被夺官下狱治罪。刘墉受到牵连,也被夺职下狱。后来事实调查清楚,刘统勋并没有太大过失,乾隆帝就下旨释放了刘墉。
出狱后刘墉当了翰林编修,被外放为督安徽学政。这个官是个肥缺,掌握着一省生员考试选拔的大事,对于营造关系网有很大用处。不过刘墉也是有操守的人,他一上任就大力纠治贡监吏员履职不力的积弊,因此得到了乾隆皇帝的嘉奖。
刘墉后来历任知府、道台等职,因为父亲的余荫,逐步做到按察使、巡抚、左都御史等大官,最终又回到京城,在乾隆帝身边供职。大概正是如此丰富的任职经历,才让他在民间留下许多痕迹和传说。
不过刘墉的性格并非民间传说和影视剧中那么耿直,也没有与和坤搞过多么激烈的斗争。《清史稿》他的本传中,只记载了一次与和坤有关的事,就是一同到山东调查该省巡抚国泰贪污之事,还因此立了功,被授官为工部尚书。至于和乾隆皇帝抖机灵、斗智斗勇的事迹,更是半点也无。
不过翻阅史书,类似事件倒也并不是空穴来风。刘墉的父亲刘统勋,倒是经常干这种事。乾隆在位时,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大学士张廷玉声望如日中天,家族、亲故、子弟遍布朝野,影响非常不好。刘统勋就上书说,为人臣者嚣张成这样,不是自保其福的方式,朝廷应该体念他的功劳,对他们家人当官稍加抑制,也好保全张家的名声。
乾隆有一段时间非常恼怒州县仓库空缺,想尽数罢去当地官吏,而从在京的笔贴式中选人代之。这件事不太合乎常规,乾隆思来想去不敢贸然决断,便叫来刘统勋询问,说:“我考虑这件事都三天了,还拿不定主意,你看如何?”
事情牵涉重大,弄不好会引发地方官的集体抵制,但如果在这个关头替地方官说话,又会引发乾隆的反感,刘统勋便沉默不语。乾隆焦急地责怪他不为皇帝分忧,刘统勋巧妙地回答:“皇上如此圣明,尚且想了三天都没有答案,老臣昏庸,哪能一时半会儿就有对策。我想回去之后好好思考,再来回覆。”
乾隆被拍了个小马屁非常受用,也不便再多问。但是刘统勋这种方式,其实已表露了他的态度。第二天,刘统勋回来给乾隆上奏,说州县的情况还是地方官熟……还没等说完,乾隆就会心一笑说:“你说的对。”于是中止了这件错事。
据记载,他身高有一米九多,在清朝,应该是巨人般的存在了。那刘墉为何被称为刘罗锅?
在古代的封建社会,想要出人头地就要参加科举考试,而想要参加科举考试就要符合“身、言、书、判”四项标准,就是身体素质、相貌堂堂、口齿清晰、语言流畅而且头脑清晰,思维敏捷。所以刘墉既然中了进士,就说明刘墉符合四项标准,所以刘墉并非罗锅。而且在当时按照规定,中了举人的,还要考试“大挑”,这一科不考文采。也不考口才,只靠相貌。标准是“同田贯日身甲气由”,以字形来比拟身形。“同”指长方脸,“田”指四方脸,“贯”指方头大脸身体直长,“日”指高矮肥瘦适中,符合以上四个字便有入选的可能。“身”指身体歪曲,“甲”指头大身体小,“气”指肩膀一边耸一边平,“由”指头小身体大,只要有符合这四条的,就算是中了举人,也是要落选的。
而且清朝的官场很注重官员的相貌,在乾隆时期比其他时期更为重视,所以刘墉既然是科举出身,那么一定要符合乾隆选用官员的标准,如果刘墉是罗锅,那么在乾隆时期一定是不可能中进士的。更不可能做到内阁大学士的职位。
刘墉辅佐过的两个皇帝,乾隆和嘉庆,身高都是一米七左右,属于中等的身高。我们知道,古代君主很重要,君主的权力是最大的。所以,刘墉虽然身高比两个皇帝高很多,但却在他们面前不能展现出来,他要驼背显得自己跟皇帝们一样。不然,皇帝就要仰望他了。刘墉为了在乾隆、嘉庆面前不高一节,他就低下头。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驼背,人也没之前看上去那么高了。所以,嘉庆就给他取了个“刘罗锅”的称号,这个称号也就流传了下来。
关于刘墉被称为“罗锅”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本身刘墉常年伏案写作、学习,驼背这个习惯也渐渐养成了。我们都知道他是文官,需要经常写文书。文官不像武官一样,武官要出征,要上战场,还要操练士兵。在清朝当官,要看很多东西,文章写得好不好,长相外貌有没有问题,出身怎样,这都是要看的。在选官的时候,刘墉还年轻,肯定没有驼背的问题,等刘墉当了几十年的官之后,长期伏案,驼背的问题日益严重。等他到了八十岁之后,就更加了。所以,被称为“刘罗锅”也是不稀奇的事情了。
刘墉是清朝不可多得的好官,清官。在一些讲述刘墉的电视剧里,我们充分认识到了这样一位清廉的官员。在我们的印象里,他老是和清朝巨贪和珅斗智斗勇。和珅的贪,刘墉的清廉,以及他们之间发生的有趣故事,都是人们茶余饭后聊天的内容。有时候我们也要拨开云雾,其实刘罗锅并不“罗锅”,相反还是一米九的高富帅呢。
凡本网注明“XXX(非现代青年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原标题:《搜救》:爱的执念是最耀眼的光刘永昶《搜救》的故事结构真是简单,简单得你看到开头冰天雪地的失踪,便一定会猜到绝地逢生的拯救;
2022-10-13 15:48
原标题:悬疑开篇,《繁花》压轴(主题)美琪生日季“上海出品”精彩连连(副题)解放日报讯(记者诸葛漪)10月15日,美琪大戏院将迎来81岁生
2022-10-13 15:31
原标题:5分钟讲完一部电影、看书变成听书……被动接受浅阅读会掉入速食文化陷阱?(引题) 要警惕的恰是以文化之名赚快钱(主题)解放日报记
2022-10-13 15:41
原标题:一个守护中华文化的中国故事【读书者说】 2021年春节,北京大学顾春芳教授告诉我她写了一本童书《敦煌灵犬》,在这本书中她想象了一
2022-10-13 15:45
原标题:第四届中葡文化艺术节将亮相人民日报海外版澳门10月12日电(记者富子梅)第四届“相约澳门——中葡文化艺术节”活动巡礼12日在龙环葡
2022-10-13 15:28
原标题:这些优秀电视剧聚焦粤港澳大湾区人生百态(引题)温情脉脉的日常,活力湾区的动人故事(主题)羊城晚报记者艾修煜近年来,“大湾区”
2022-10-13 09:48
原标题:探访世遗泉州“法映刺桐”展馆:千载法制护安澜中新网泉州10月12日电(曾福志吴冠标)过市舶司“报关”、逛宋元“海贸规则街”、观“
2022-10-13 09:32
原标题:三座大剧院4000余场演出(引题) 他用艺术刷新武汉国际“朋友圈”(主题)记者王娟10月11日上午10时,第十一届琴台音乐节正式开票,5
2022-10-13 09:43
原标题:湖北新增一批湖北省文化遗址公园中新网武汉10月11日电(记者梁婷)记者11日从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获悉,湖北省政府于近日正式公布古隆
2022-10-12 15:26
原标题:讲述长征密码破译传奇惊天动地事,隐姓埋名人。短短十个字,却是众多密码破译人员一生的写照。在革命战争年代,有这样一个技术侦察情
2022-10-12 15:26
原标题:文旅部:暂缓公布演出经纪人员资格认定考试合格分数线中新网10月12日电12日,文化和旅游部网站发布公告,暂缓公布2022年全国演出经纪
2022-10-12 15:25
原标题:宁夏大漆“手艺人”:传承东方美学描绘“漆”彩人生中新网银川10月11日电 中新网记者于晶纹路细腻流畅,色泽富于变化,典雅而又精致
2022-10-12 15:31
原标题:《我给名著画插图》出版(引题)“05后”学生对名著另类解读(主题)北京青年报记者 田婉婷近日,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出版了“05后”学
2022-10-12 15:35
原标题:朝阳门关厢主街钩沉张双林“朝外大街正式启动改造,将建设室外空中篮球场、地下艺廊、最美胡同”的消息,引发了不少人的关注。同时,
2022-10-12 09:25
原标题:冯骥才《俗世奇人》推出手绘珍藏本人民日报海外版电(张笑瑞)《俗世奇人》是作家冯骥才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国内外公认的小小说经典。2
2022-10-12 09:26
原标题:孙子兵法博物馆开馆中国青年报讯(许小猛)近日,全国首家《孙子兵法》主题博物馆——孙子兵法博物馆在江苏苏州吴中区穹窿山风景区孙
2022-10-12 09:38
原标题:展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引题) 纪录片《荒野至上》第二季开播(主题)今晚报讯(记者刘桂芳)继纪录片《荒野至上》第一季在央视纪录
2022-10-11 16:27
原标题:《千里江山》:乐音里的家国情怀徐尧在这场“致敬北京国际音乐节二十五周年”音乐会上,我有幸见证了一件艺术品的诞生。早在交响音诗
2022-10-11 16:35
原标题:《经典咏流传》《典籍里的中国》《最美中轴线》等优秀原创文化节目破圈层传播(引题) 摆脱流量综艺传统文化受捧(主题)【开栏的话
2022-10-11 15:40
原标题:跟着毛佩琦读《庄子》明史学家毛佩琦先生,撰写了《大家读庄子》上下两册,洋洋40万字的译注,可谓“激活经典,融入当下”。《庄子》
2022-10-11 15:26
原标题:中日合作特展亮相清华艺博(引题)勾勒中日文明交流图景(主题)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邹雅婷 模仿中国铜镜式样、纹饰的
2022-10-11 15:27
原标题:东城展出非遗保护十年成果北京日报 讯(记者李洋)昨天,《东城非遗这十年》专题宣传展通过“非遗101”微信公众号上线,展览展示了十
2022-10-11 15:49
原标题:天津京剧院名家领衔(引题) 三台梅派经典剧目年末飨戏迷(主题)天津日报讯(记者王洋)记者自天津演艺网获悉,12月2日至4日,天津
2022-10-11 15:45
原标题:网络文学出海还需出精品王海宁不久前,中国作协网络文学中心发布了《2021中国网络文学蓝皮书》。蓝皮书显示2021年,虽然中国网络文学
2022-10-11 09:44
原标题:魏风华映照出别样唐朝天津日报记者何玉新印象畅游唐朝的山水体会唐人的乐观近日,悬疑探案剧《唐朝诡事录》在爱奇艺平台播出。该剧凭
2022-10-11 0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