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唐朝真是以胖为美吗?杨玉环的真实重量是多重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看一看。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对美的追求,正所谓女为悦己者容,女性美的完美展现自然是为了吸引欣赏的目光,但是历史洪流滚滚而来,期间经历无数朝代,审美自然是各不相同,比如楚国时期。
“楚王好细腰”虽说是一个带有讽刺意味的寓言故事,但同样也揭示了当时人们投“君王”所好的审美观,楚王喜欢细腰,满朝文武争相减肥,甚至一天只吃一顿,走不动路,束腰过紧而无法呼吸,只为了顺应当时的审美。
(资料图)
与之相反的就是“大唐盛世”,唐朝时期是以胖为美,现在很多追求苗条的美女都对这种现象嗤之以鼻,在她们看来,肥胖无法展现女性的魅力,四大美女之一的杨玉环也是如此,但在知道杨贵妃的真实重量之后,她们便笑不出来了。
唐朝的丰腴之美
唐朝之所以盛行以胖为美,也是有原因的,归根结底来看,这个审美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鲜卑族的影响,从起源上看,唐朝的统治集团其实是早年间汉化的鲜卑人,由于隋朝的特殊情况导致其与汉人杂居在一起。
对于这个生活在大草原上的民族来说,无论男女,健壮的身体就是他们的追求,所以到唐朝的时候,才会衍生出“以胖为美”这种说法,其实胖也有更多的含义,那就是强壮的体魄。
真正让以胖为美盛行的,其实是当时丰足富饶的社会现状。唐朝乃是我国封建社会中顶尖的繁荣局面之一,贞观盛世,开元盛世,都是社会鼎盛的体现,而安稳的环境,最大的受益者就是社会上的广泛人民。
对于他们来说,从隋朝的战火进入盛唐,从食不果腹过渡到了到国殷民富,富足的生活状态让他们不再饿肚子,身体各方面自然不再像之前那般虚弱消瘦,丰腴的体态,是各家生活状况的体现。
所以引发了全社会的普遍追求,甚至在后来“胖不胖”成为鉴定一个人生活是否富裕的标准,出现了“心宽体胖”的说法,也就是说,唐朝的时候,人们都是用“胖”来告诉别人,现在的生活无忧无虑,吃饱穿暖,安居乐业。
相信到这里我们都应该清楚,唐朝时期的胖含义众多,并不单指人们的体态,其实这一点,从第一美人杨玉环的体态中就可以看出来。
绝世美女杨玉环
杨玉环作乃是四大美女之中最受争议的一位,多数人认为这是当时人们根据唐朝的审美所定下来的,所以其并不满足这个称号,其实这些说法都具有片面性。
杨玉环从很小的时候就是个美人坯子,17岁的年龄就嫁给了寿王李瑁,唐玄宗在见到她的时候瞬间就动了心,不同于其他帝王的好色,杨玉环的美貌让唐玄宗真正做到了“三千宠爱于一身”。
将杨玉环封为贵妃之后基本就是形影不离,甚至为她修建了单独的宫殿,打破列祖列宗的规矩,夜宿贵妃宫中,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宠爱像极了现在的寻常夫妻。
杨玉环曾因为自己的妒悍不逊惹恼了唐玄宗,一怒之下将其赶回娘家,但是很快唐玄宗就将其接了回来,因为他发现自己已经习惯了杨玉环在身边的生活,此后更是与贵妃对食,通宵不归,可见其对唐玄宗的吸引力。
话说回来,如果杨玉环真像少数人理解的那样臃肿肥胖,那么唐玄宗断然做不到这种形影不离的程度,其实不仅是唐玄宗,就连诗仙李白也写下了“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的绝美诗句来形容杨玉环。
我们都知道,诗仙李白作诗从来都不是循规蹈矩,往往都是有感而发,即兴而作,若不是看到了眼前杨玉环这绝美的容颜,断然无法成就这流传千古的绝世名言,也充分说明了,杨玉环绝对符合我们的审美,无愧四大美女的头衔。
真实的体态
文物是会说话的历史,也是对古代事件和人物的最好证明,随着唐朝时期一些文物的出土,关于杨玉环的真实体态信息也出现了强有力的证据,首先就是唐玄宗时期一些器具的出现。
一些乐器等娱乐性的器具说明当时杨玉环经常翩翩起舞,也就是说起体重并不会很大,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器具说明当时的杨玉环除了跳舞之外也很注重身材的保持,因为这些器具的功能大都是用来锻炼身体。
一同出土的一些画作也能反映当时最真实的情况,从画中的人物形象来看,无论是地位低下的宫女丫鬟,还是高高在上的王宫贵族,完全都看出不那种富态的肥胖,都是正常的形象,相信会有人说那是画师为了美感故意而为之。
那么杨玉环棺椁的发现可以说是提供了最真切的实事,要知道,唐朝贵族的棺椁都是量身定制的,通过对其棺椁的研究,杨玉环的身高大约在七尺左右,也就是一米六五的样子,体重大约在六十公斤左右。
也就是说,杨玉环的身体数据,即使到了今天也是绝对的丰满美女标准,也正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微胖阶段,正符合“穿衣显瘦,脱衣有肉”的说法,也就是说唐朝时期形成的审美已经和现在没什么两样。
偏差的观点
所以说唐朝时期所说的胖,其实是我们现在所理解的“富态丰腴”,当时人们只是追求体态上的一种丰满感,并不是一味的肥胖,很多人被自己对“胖”的刻板印象所误导。
值得一提的是,唐朝时期并不是这种“以胖为美”的观念贯穿始终,我们所讨论的审美,只是在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时期,唐朝后期也是无比的混乱,坟镇割据,朝政昏庸,因为此时恶道制度黑暗,所以当时人们的审美很少有人提及。
当时的人们早已不再追求丰腴美,而是又一次回到了崇尚“清瘦”的时代,或许是因为当时的混乱状态导致人们再次陷入战火,饥寒交迫的场面又一次来临,随意审美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凡本网注明“XXX(非现代青年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原标题:考古编制遇冷,烟火与远方当兼得本报记者刘茵近日,“敦煌考古编制岗位无人问津”的话题登上热搜。近年来,许多大学生加入“考编大军
2022-09-27 15:31
原标题:以艺术之名来一场“海派城市考古”(主题)全城丰富的艺术资源期待人们珍视,并转换为创意源泉(副题)文汇报记者范昕冲着双展齐开、
2022-09-27 15:46
原标题:笛安最新长篇《亲爱的蜂蜜》用孩童的柔软消解成人世界的坚硬中新网北京9月27日电(记者应妮)“80后”旗手作家笛安的最新长篇小说《亲
2022-09-27 15:49
原标题:故宫博物院发布提示:凭证入院参观方便快捷中新网北京9月27日电(记者应妮)故宫博物院27日发布提示,请观众务必携带有效身份证件原件
2022-09-27 15:29
原标题:张国荣逝世20周年演唱会正在筹备中(主题)前经纪人希望拍电影讲述“哥哥”真实故事(副题)羊城晚报记者胡广欣2023年是张国荣逝世20
2022-09-27 15:45
原标题:著名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任溶溶——(引题)“我一辈子就是为孩子们写书”(主题)人民日报记者曹玲娟 人物小传任溶溶(1923年—202
2022-09-27 09:30
原标题:湖北襄阳米芾后裔迎故宫米芾法帖中新网武汉9月26日电(刘文生张亚婷胡传林)米芾、苏轼、欧阳修等名家墨迹作品27日将在湖北省博物馆“
2022-09-27 09:34
原标题:科幻还是预言,科幻小说中的想象会成真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蒋肖斌 很多科幻作家与其说是预言家,不如说是梦想家。这是一个真事:一
2022-09-27 09:44
“序与跋”原标题:考古是科学也是艺术良渚文化,从1936年施昕更发掘良渚镇所在的棋盘坟等遗址,并于1938年出版大型考古报告《良渚》开始,就
2022-09-27 09:46
原标题:40多处古建筑在这位老人手中“复活”——(引题)以金相许古建筑(主题)一位古稀老人,倾尽家财买下一座座面临拆毁的古建筑,并移址
2022-09-27 08:26
原标题:第八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举行人民日报济南9月26日电(记者侯琳良)26日至28日,2022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第八届尼山世界文明论
2022-09-27 08:44
原标题:故宫日历又上新人民日报海外版电(记者邹雅婷)近日,2023年《故宫日历》发布会在故宫博物院举行。作为故宫博物院的一张文化名片,《
2022-09-27 08:28
原标题:穿越时空与文物对话“盛世回归海外回流文物特展”在沪开展中新网上海9月26日电(高志苗)文物承载国运,亦与国脉紧密相连。26日,上海
2022-09-27 08:46
原标题:电影《钢铁意志》发布推广曲《之初》陈思思倾情献唱人民网北京9月26日电(记者郭冠华)9月26日,由宁海强执导,刘烨、韩雪、林永健、
2022-09-27 08:27
原标题:文学,妩媚地伴着我王充闾生涯旅寄,暂息蘧庐;一觉俄然,缪斯缘结。随着阅历的增加,人们心目中的宇宙会不断地向外扩张开去;而就个
2022-09-27 07:25
原标题:《一年一度喜剧大赛2》回归(引题) 新新喜剧,新新喜剧人(主题)《一年一度喜剧大赛2》近日回归上线,观众们欢呼,“我的快乐又回
2022-09-27 07:34
原标题:40余件海外回流文物在上海展出新华社上海9月26日电(记者孙丽萍、黄安琪)“盛世回归——海外回流文物特展”26日在上海开展,展出清代
2022-09-27 07:42
“护文化遗产彰时代新义”原标题:山东博兴县创新非遗柳编技艺(引题)匠心编柳妙手生花(主题)人民日报记者李蕊 核心阅读毫不起眼的柳条,
2022-09-27 07:43
原标题:鲁迅文学奖得主曾清生谈获奖作品《回乡记》:坚守人民立场中新网南昌9月26日电(记者吴鹏泉)“人民立场是文学创作的根本遵循,我的《
2022-09-27 07:26
原标题:韩国音乐剧中文版支持文惠卡购票(引题) 《我的遗愿清单》11月来津演出(主题)今晚报讯(记者王洋)记者自天津演艺网获悉,音乐剧
2022-09-26 15:25
原标题:《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叙事手法创新升级(引题)今晚首期节目解读《永乐大典》(主题)天津日报讯(记者张帆)昨天,中央广播电视总
2022-09-26 15:40
原标题:以左权将军家书为蓝本大型歌舞剧《家书》启动创排中新网太原9月26日电(记者胡健)记者26日从中国革命老区左权县获悉,以左权将军写给家
2022-09-26 15:40
原标题:“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这句民谚不够准确——(引题) 用考古发现铺陈北京3000年建城史(主题)郗志群说到北京城的起源和发展
2022-09-26 15:38
原标题:《唐朝诡事录》讲述8个奇诡故事北京晚报讯(记者李夏至)国产剧又有新类型作品出现了,由杨旭文、杨志刚领衔主演的志怪单元探案剧《唐
2022-09-26 15:25
原标题:原创音乐剧《江姐》首演人民日报北京9月25日电 (记者曹雪盟)23日至25日,原创音乐剧《江姐》在中央歌剧院剧场演出。该剧由北京电影
2022-09-26 0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