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在古代,皇帝上朝时,所有京官都要来吗?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在影视剧中我们经常能够看到这样的场景:皇帝坐在高高的龙椅之上,下面文武百官一跪三叩,三呼万岁,待皇帝说完“众爱卿平身”后,百官才能站起来,分列两旁,之后皇帝就开始与大臣商议国家大事,这称之为早朝制度。
看到这很多人会有一个疑问:官员有京官和地方官之分,地方官遍及全国各地,时间上来不及,肯定不用上早朝,那京官是否全部都要上早朝呢?
(相关资料图)
别急,让我带你一探究竟!答案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样!
“早朝”制度的源起
几乎在王朝出现的同时,早朝也随之诞生,目前有关于早朝制度最早的记载乃是《周礼》,也就是说早在周朝,上早朝就成为王朝确定的制度。
这其实很好理解,皇帝虽然乾纲独断,却也需要征询文武百官的意见,毕竟“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如果事无巨细都由皇帝一人决断,那文武百官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之所以将时间定为早上,是因为古人认为“一日之计在于晨”,人在早上头脑最为清醒,最适合处理政事。
值得一提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礼崩乐坏,早朝制度被迫中断,《周礼》中有关早朝的规定被人遗忘,所以后世王朝所借鉴的都是西汉所制定的早朝制度。
是否所有的京官都需要上早朝?
早朝制度历朝历代都有,但是具体的规定却是不同,就比如说什么人需要上早朝。
唐朝规定所有京官无论品级高低,都需要上早朝,在《唐会要仪制令》中有相关记载:“在京文武官员职事九品以上,朔望曰朝;其文武官五品以上及监察御史、员外郎、太常博士、每日朝参”。
到了宋朝,情况就有所变化了,宋太祖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后,极为忌惮武将。
所以整个宋朝重文轻武,文官数量大大增加,人数太多以至于上早朝的大殿都站不下,所以据《宋史》记载:门下省起居郎以上,中书省起居舍人以上,尚书省侍郎以上,御史台中丞以上,每日参见皇帝。
这时就有了品级之分了,级别低的无缘面见圣上!
明朝情况又有变化了,据《明史》记载:明朝只要是身处京城的官员,都可以上朝,六品以上必须上朝。也就是说,只要是京官都可以参加早朝,以六品为界,六品以上必须参加,六品以下自愿参加。
清朝的早朝地址选在太和殿,去过故宫的朋友都知道太和殿面积不大,根本站不了多少人。
所以清朝规定三品以上官员参加早朝,三品以下不必参加,且只有一品大员才有资格站在大殿之内。
接下来给大家普及一下历朝历代关于早朝的其他规定
从西汉到唐朝,大臣是坐着上朝的,说是坐着也不准确,具体的姿势是“跪坐”,很容易腿麻。
所以当宋朝规定大臣站着上朝时,大臣们都松了一口气,不过到了元朝历史出现了倒退,元朝规定大臣必须跪着上朝,这简直就是煎熬了!
此外,清代的早朝是最早的,设在卯时,大概就是现在的五点左右,大臣们寅时就需要到达宫门等候点卯,用现代的话说叫签到。
早朝时间如此“变态”,若是天天上朝,恐怕皇帝和百官都要累死了,所以清朝规定早朝十天一开,其他时间“自由活动”。
值得一提的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中,早朝天天都上,尤其是雍正,出了名的“工作狂”,早朝风雨无阻,每日必开!
如此勤勉,难怪能够开创“康乾盛世”,只是苦了上早朝的大臣,每天三点就得起床!
小结
有句话说的很好:“不怕别人比自己优秀,怕的是别人不仅比自己优秀,还比自己努力”!
清朝的皇帝身为一国之君,天下之主,还如此勤勉,每日五点就起床处理政事,要知道他们不像大臣一样有硬性规定,只要他们愿意,甚至可以废除早朝制度,但他们没有,反而甘之如饴!
客观来说,清朝十二帝,没有一个是平庸之辈,清朝灭亡乃是大势所趋,并不能怪在皇帝身上。相比之下,现代很多人每日睡到日上三竿,不觉得羞愧吗?
参考资料:《周礼》 《明史》 《宋史》 《唐会要仪制令》
凡本网注明“XXX(非现代青年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原标题:张艾嘉李少红陈冲执导周迅郑秀文领衔主演(引题)《世间有她》今登大银幕(主题)今晚报讯(记者丁晓晨)现实题材影片《世间有她》今
2022-09-09 16:31
原标题:在世界遗产鼓浪屿,与当代艺术“切磋”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蒋肖斌 鼓浪屿四周海茫茫,要去鼓浪屿当代艺术中心(KCCA),需要坐船才
2022-09-09 15:42
原标题:纪录片《众神之地》(引题)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主题)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苗春 仅有4集、每集50余分钟片长的纪录片《众神之地》,自
2022-09-09 15:35
原标题:作家吕铮、马伯庸等获“第四届茅盾新人奖”(主题)蔡骏、卓牧闲等十人获得本届茅盾新人奖·网络文学新人奖(副题)北京青年报记者张
2022-09-09 15:37
原标题:古代精美短文的“三个诀窍”古代流传下来的百十来字“豆腐块儿”散文,犹如晶莹剔透的宝石,历经无数次遴选,穿越千百年,仍“屹立”
2022-09-09 15:30
原标题:博物馆里过中秋北京地区博物馆推出46项文化活动今年传统节日“中秋节”期间,北京地区博物馆将推出46项文化活动,其中13项展览,33项
2022-09-09 15:48
原标题:中国职工保险互助会举办征文大赛中工网讯(通讯员梅喻林涛)近日,中国职工保险互助会开展“我眼中的职工互助保障”主题征文大赛活动
2022-09-09 08:33
原标题:电影频道传媒关注荣誉揭晓人民日报海外版电(记者苗春)9月3日晚,2022电影频道传媒荣誉之夜在北京通州运河文化广场举行。活动由电影
2022-09-09 08:39
原标题:国家图书馆举办“经典,予生活以诗意——‘文津经典诵读’十周年主题展”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雷宇翔9月7日,由国家图书馆联合全国228
2022-09-09 07:34
原标题:“上海出品”迎接党的二十大重点影片《万里归途》首支预告片发布,揭秘中国式撤侨幕后(引题) 手无寸铁的他们,带125位同胞踏上回家
2022-09-09 05:35
原标题:《万里归途》预告片曝光李雪健加盟文 北京青年报记者肖扬7日,由饶晓志执导,郭帆、王红卫监制,张译、王俊凯、殷桃领衔主演的撤侨题
2022-09-08 15:34
原标题:京派内画代表性传承人高东升(引题) “反手”描摹壶里乾坤(主题)北京日报记者陈雪柠要在不足巴掌大的内壁画下江山美景、描摹人物
2022-09-08 15:38
原标题:原创音乐剧《四两青春》全国巡演启动中新网上海9月7日电(王笈)由上海音乐厅管理有限公司制作出品的原创音乐剧《四两青春》7日在凯迪拉
2022-09-08 15:28
原标题:石家庄:月饼制作迎中秋9月7日,在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区黄庄村一家月饼生产企业,工人在制作月饼。中秋节临近,河北省石家庄市各月饼
2022-09-08 15:35
原标题:“我要演到不能演了为止”(主题)84岁吴彦姝演85岁母亲获奖电影《妈妈!》周六公映(副题)北京晚报记者王金跃84岁的吴彦姝凭借出演
2022-09-08 15:42
原标题:长江口二号古船整体打捞迁移工程开启海上施工(引题) 古船整体出水将住进“新家”(主题)光明日报记者 颜维琦9月6日,长江口二号
2022-09-08 08:33
原标题:可以吃的楚菜非遗文化光明日报记者 夏静通讯员 陶慧 吴卉仙四季美汤包、蔡林记热干面、德华楼包子、老福庆和牛肉面、孝感米酒、田
2022-09-08 08:36
原标题:20余档新老节目开启录制(引题) 浙江卫视发布综艺秋季片单(主题)今晚报讯(记者高爽)浙江卫视近日在秋季大会上发布新一轮综艺片
2022-09-08 08:35
原标题:现代学术史上的赵元任【读书者说】赵元任是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他最早运用现代的科学的学术方法,对现代汉语,从多方面展开了深
2022-09-08 08:32
原标题:从首日票房不足35万元到票房破亿元(引题) 《隐入尘烟》的逆袭之路(主题)今晚报记者丁晓晨灯塔专业版数据显示,由李睿珺执导、武
2022-09-08 08:25
原标题:江苏苏州新发现一处大型考古遗址9月6日,江苏苏州召开了一场考古遗址专家论证会,将苏州吴中区新发现的一处新石器至明清时期大型遗址
2022-09-08 05:25
原标题:《中国国际时装周:老厂房里的新时尚》作者:许之丰2022年9月6日下午,中国国际时装周在原北京751老厂房六号炉车间里,展示了一场设计
2022-09-08 05:35
原标题:《海的尽头是草原》周五公映(主题)“三千孤儿入内蒙古”的真实历史搬上银幕(副题)北京晚报讯(记者王金跃)根据“三千孤儿入内蒙
2022-09-07 22:37
原标题:国家图书馆古籍修复组又修复完成50册珍贵古籍(引题)他们是与时光对抗的匠人(主题)北京晚报记者赵语涵文并摄已经泛黄破洞的纸张,
2022-09-07 16:29
原标题:用音乐和诗展现两岸血脉情缘(主题)福建音乐家创作交响音画《海峡海峡》北京上演(副题)北京晚报讯(记者高倩)鼓声隆隆,紧接着,
2022-09-07 1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