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时代的官员都会穿官服以表明身份,以上问题趣历史小编将在下文为大家一一揭晓。
据《清文稿》记载,从乾隆至清末,被皇帝赐予三眼花翎的大臣,只有乾隆朝的傅恒、福康安,嘉庆朝的和琳,道光朝的长龄、禧恩,光绪朝的李鸿章、徐桐等7人。即便有幸得到双眼花翎的有功大臣,整个大清朝也不过20余人。这对于国祚绵延近300年,朝臣浩如星辰的清王朝来说,能获得赏赐花翎的人,简直就是沧海一粟。
【资料图】
那么,花翎究竟为何物?为何大臣们获得花翎如此之难?
在一些古装剧中,我们经常会看到部分大臣或王公贵族的礼冠上,不但镶嵌着闪闪发光的珍珠宝石,还拖着一根插在管子里五颜六色的羽毛,这就是清代官员极为重视的冠饰——花翎。
而且,花翎还和官员的政绩以及前途命运息息相关。如果大臣犯错时,帝王往往都会龙颜震怒地下旨:“摘去他的顶戴花翎!”
相反,当臣子们屡立奇功后,皇帝又会大方地吆喝道:“赏双眼花翎。”
花翎在等级森严的封建官场上,是一种“辨等威,昭品秩”的标志,不是随便哪个官员都能佩戴的。只有有功之臣,或对朝廷有特殊贡献的人,被皇上明令赏赐后,才有资格佩戴花翎。
翎分蓝翎和花翎两种。蓝翎是鹖鸟翎,花翎是孔雀翎,有单眼、双眼、三眼之分。所谓“眼”,就是孔雀翎上眼状的圆花纹,一个圆圈就算作一眼,翎眼的多少,反映了官员等级的差别。
据《清史稿》记载,有资格佩戴三眼花翎的人,是皇室成员中爵位低于亲王、郡王、贝勒的贝子和固伦额驸。清宗室和藩部中,被封为镇国公或辅国公的贵族,还有和硕额驸,可以佩戴戴双眼花翎。五品以上的官员,必须是在皇帝身边,出身于满洲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的内大臣、前锋、护军统领或者参领,才有资格佩戴单眼花翎。
蓝翎是和花翎性质相同的一种冠饰,以鹖鸟羽毛制成,没有眼,一般赏给六品以下的官员,或者在皇宫王府的侍卫官。也可以赏给地位不高但功勋独特的下层武将。
由此可知,花翎对于清代官员来说,是一种莫大的荣誉,三眼花翎更是可望而不可求的至高奖赏。即便是生在帝王之家的王公贵族,也并非一生下来就能佩戴三眼花翎的。这些皇室成员大约在10岁左右,要接受皇上对他们的骑射和文化考核,在得到皇帝的首肯和赏赐后,才能佩戴三眼花翎。
清朝初年,对花翎的赏赐极为严格,据《啸亭续录》记载:“外任文臣无赐花翎者。”到了后期,花翎赏赐的范围才逐渐有所扩大,从单一的只重军功、“非军功不准保荐”,扩展到在其它方面有特殊贡献的人,也可以保荐给皇上以获赐花翎。
正是因为赏赐花翎的慎重性,以及获取花翎的苛刻条件。因此,整个清朝获此殊荣的官员为数不多,甚至包括乾隆的宠臣和珅,虽身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也没有资格佩戴三眼花翎。
乾隆时期的军机大臣傅恒,身兼保和殿大学士和太子太保,在平叛金川和抗击准噶尔的战斗中立下奇功,为康乾盛世立下汗马功劳。乾隆感念他的不世之功,曾赏赐他双眼花翎两次和三眼花翎一次。傅恒深知花翎代表的尊荣,每次被乾隆赏赐时都感激涕零又诚惶诚恐,多次上书推辞,不敢轻易佩戴。
康熙年间,郑芝龙部将施琅在归降清朝后,为平定台湾立下了赫赫战功,并上书建议屯兵台湾,有备无患,得到康熙的盛赞,被封为靖海侯,赐御用袍子。但施琅居然力辞不受,转而恳求“照前此内大臣之列赐戴花翎”。
按制,外任武将没有赐花翎之先例。但康熙还是满足了施琅的乞求,诏令“以开疆海外,削平僭伪之元勋,赏翎弗及、以泽后世”。可见,在大臣们的眼中,一支花翎远比封侯拜爵还要重要。
虽然获赏花翎十分艰难,但也有幸运儿在不经意间就中了头彩,意外地获得了人人梦寐以求的这份荣誉。
道光年间,清廷在平叛新疆时,活捉了叛将张格尔,道光皇帝“望捷若渴”。恰逢捷报到来时天色已晚,兵部官员们都已回家,找不到人呈送皇上。只有一位绰号为“寒伧翁”的官员尚未离去,因此他成了报捷的不二人选。
当“寒伧翁”辗转将平叛捷报报呈道光时,道光喜出望外,当即下诏:“赏戴花翎,着军机处行走。”他由此成为了获赐花翎最轻松的人。
后来,随着清朝的败落,出现了捐例制度,花翎也在捐例之列。最开始捐例花翎需白银一万两,蓝翎也要5000两,而且还可以参照捐官之项进行折扣。个别富商在捐出足够的银两后,就可以佩戴花翎。及至发展到后来,花翎的身价暴跌至200两,这时的花翎,已完全失去了它昔日的荣耀,贱如随意买卖的商品了。
凡本网注明“XXX(非现代青年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原标题:《万里归途》预告片曝光李雪健加盟文 北京青年报记者肖扬7日,由饶晓志执导,郭帆、王红卫监制,张译、王俊凯、殷桃领衔主演的撤侨题
2022-09-08 15:34
原标题:京派内画代表性传承人高东升(引题) “反手”描摹壶里乾坤(主题)北京日报记者陈雪柠要在不足巴掌大的内壁画下江山美景、描摹人物
2022-09-08 15:38
原标题:原创音乐剧《四两青春》全国巡演启动中新网上海9月7日电(王笈)由上海音乐厅管理有限公司制作出品的原创音乐剧《四两青春》7日在凯迪拉
2022-09-08 15:28
原标题:石家庄:月饼制作迎中秋9月7日,在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区黄庄村一家月饼生产企业,工人在制作月饼。中秋节临近,河北省石家庄市各月饼
2022-09-08 15:35
原标题:“我要演到不能演了为止”(主题)84岁吴彦姝演85岁母亲获奖电影《妈妈!》周六公映(副题)北京晚报记者王金跃84岁的吴彦姝凭借出演
2022-09-08 15:42
原标题:长江口二号古船整体打捞迁移工程开启海上施工(引题) 古船整体出水将住进“新家”(主题)光明日报记者 颜维琦9月6日,长江口二号
2022-09-08 08:33
原标题:可以吃的楚菜非遗文化光明日报记者 夏静通讯员 陶慧 吴卉仙四季美汤包、蔡林记热干面、德华楼包子、老福庆和牛肉面、孝感米酒、田
2022-09-08 08:36
原标题:20余档新老节目开启录制(引题) 浙江卫视发布综艺秋季片单(主题)今晚报讯(记者高爽)浙江卫视近日在秋季大会上发布新一轮综艺片
2022-09-08 08:35
原标题:现代学术史上的赵元任【读书者说】赵元任是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他最早运用现代的科学的学术方法,对现代汉语,从多方面展开了深
2022-09-08 08:32
原标题:从首日票房不足35万元到票房破亿元(引题) 《隐入尘烟》的逆袭之路(主题)今晚报记者丁晓晨灯塔专业版数据显示,由李睿珺执导、武
2022-09-08 08:25
原标题:江苏苏州新发现一处大型考古遗址9月6日,江苏苏州召开了一场考古遗址专家论证会,将苏州吴中区新发现的一处新石器至明清时期大型遗址
2022-09-08 05:25
原标题:《中国国际时装周:老厂房里的新时尚》作者:许之丰2022年9月6日下午,中国国际时装周在原北京751老厂房六号炉车间里,展示了一场设计
2022-09-08 05:35
原标题:《海的尽头是草原》周五公映(主题)“三千孤儿入内蒙古”的真实历史搬上银幕(副题)北京晚报讯(记者王金跃)根据“三千孤儿入内蒙
2022-09-07 22:37
原标题:国家图书馆古籍修复组又修复完成50册珍贵古籍(引题)他们是与时光对抗的匠人(主题)北京晚报记者赵语涵文并摄已经泛黄破洞的纸张,
2022-09-07 16:29
原标题:用音乐和诗展现两岸血脉情缘(主题)福建音乐家创作交响音画《海峡海峡》北京上演(副题)北京晚报讯(记者高倩)鼓声隆隆,紧接着,
2022-09-07 16:35
原标题:铜镜中的家国天下(主题)——迄今唯一铸有“人民昌”“中国强”铭文的汉代铜镜展出(副题)光明日报记者李洁张哲浩【新展大观】铜镜
2022-09-07 15:49
原标题:共迎中秋昨天,西城区牛街街道春风社区举办“春风柳上归”诗咏会活动,通过诵读诗词经典,以诗会友、以诗传情,将爱国孝亲、家和邻睦
2022-09-07 15:47
原标题:多彩民俗迎中秋9月6日,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新市镇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迎中秋活动,邀请在当地工作的彝族、苗族、瑶族等少数民族一
2022-09-07 15:30
原标题:《少年派2》研讨会召开“两个结合”的审美创作品格获首肯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苏墨日前,现实题材家庭剧《少年派2》在京举办专家研讨会
2022-09-07 15:30
原标题:《隐入尘烟》的“票房奇迹”说明了什么杨鑫宇9月伊始,一部已上映了一个多月的“小众”电影突然爆发,如同一匹“黑马”一般,创造了总
2022-09-07 15:44
原标题:今日白露作者:孙震今日23时32分,白露至。白露是秋天第三个节气,表示孟秋结束,仲秋开始,进入一年中最舒适的时节。此时,天气逐渐
2022-09-07 09:27
原标题:北京东城将优质文艺送到百姓家门口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赖志凯9月6日,“戏悦景山·2022景山文化戏剧展演季”在北京老城区最大的公共文
2022-09-07 09:43
原标题:四季中国之白露:寒生露凝白露天气晴谷米白如银凉风始至白霜初降候鸟南飞寒蝉鸣泣古人将白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二候玄鸟归三候群鸟养
2022-09-07 08:45
原标题:演绎科技自强自立故事(引题)文华奖参评剧目《大道》线上亮相(主题)今晚报讯(记者王洋)昨晚,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暨第十七届文华
2022-09-07 07:34
原标题:在李时珍的故乡探寻蕲艾传奇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夏瑾文并摄 踏上湖北蕲春的土地,空气里也多了一丝淡淡的艾草香。这里盛产的艾草,
2022-09-06 1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