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知道:李自成如何处置崇祯皇帝遗体的读者,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明朝是一个壮烈的朝代,可能很多朋友会对这个观点不以为然,觉得明朝的君王大多都是不理朝政的昏君,实际上,明朝开局的几个皇帝,朱元璋,朱允炆,朱棣,朱高炽,朱瞻基等人,都是非常贤能的君王。就连明朝的最后一个皇帝崇祯皇帝,跟大家的刻板印象也不太一样。
(相关资料图)
崇祯皇帝的个人能力其实比他前面的几个皇帝都要好,但是因为明朝的败局已经是无力回天的事情了,所以崇祯皇帝才会落得一个亡国之君的骂名。而李自成入主北京城之后,对待崇祯皇帝的遗体的做法,却尽显了他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和劣根性,以致于他的大顺政权最后也并没有成功。那么李自成是怎么来处置崇祯皇帝的遗体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回顾一下这段历史。
临危受命,无力回天
崇祯皇帝登上帝位,完全属于是临危受命,因为皇位交到崇祯皇帝手中的时候,大明王朝已经是风雨飘摇的状态了。但崇祯皇帝是一个很有志气的男人,在刚接手这个国家的时候,他还很有信心,觉得自己可以挽救目前这个情况。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崇祯皇帝一直以来都非常努力。他不像前面几任皇帝一样,整天窝在深宫当中吃喝玩乐,整天脑子里就只想着求仙问道长生不老。崇祯皇帝不同,他每天早上一睁开眼睛,脑子里想的就是怎么把这个国家给治理好。早朝的时候,崇祯皇帝听得比谁都认真。处理完朝政之后,崇祯皇帝都还要自己努力做功课。
就是这样一位努力的皇帝,却没有办法挽救这个国家。而且,当时正好还碰到小冰河时代,自然条件极其恶劣,更是雪上加霜。
在这种情况下,崇祯皇帝难以为继。正好又遇上农民起义,李自成也是个很有本事的人,崇祯皇帝尽管使尽了全部的力气,也没能够战胜李自成。他只能眼睁睁看着李自成打进北京城,自己被迫成为一个亡国之君。
崇祯皇帝的自尊心很强,他自认为自己对不起列祖列宗和一心信任他的百姓,他不愿意死在皇宫当中给大家丢脸,就带着随身伺候的太监跑到了后山。他还叮嘱太监,不要给自己收尸。
崇祯皇帝还提前写好了一封遗书,安排好了所有需要他操心的身后事。然后,他在自己的身上写下了要对李自成说的话。他希望李自成能够放过他的子民们,哪怕把他的身体四分五裂都无所谓,只要不伤害无辜的百姓就好。
不得不说,崇祯皇帝真的是一个勤政爱民的好皇帝。如果他早出生一点,可能一切都会不一样吧。
曝尸城墙,草草下葬
李自成闯进北京城的时候,确实没有在皇宫之中看到崇祯皇帝。在手下的指引下,李自成来到了后山,看到了崇祯皇帝的尸体。他静静地挂在那里,无悲无喜,仿佛对李自成诉说着什么。
李自成看到崇祯皇帝的第一眼,就感到了一种油然而生的恨意。他辛苦了这么久,面前的这个人就曾经是他最大的敌人。他原本还想着,打进来之后,一定要活捉了崇祯皇帝,让他跪在自己的面前求饶,然后折磨他。不过这种暴虐的想法,都随着崇祯皇帝的死亡而破产。他的死,就像在宣告,你可以赢我,但你永远没办法战胜我。
气急败坏的李自成,决定对崇祯皇帝的尸体动手。他身边也有人劝阻过这种行为,没有必要在别人死后还如此斤斤计较。但当时的李自成听不进去,他一心只想着要羞辱崇祯皇帝,哪怕只是尸体也好。
于是第二天,崇祯皇帝和皇后的尸体,就被悬挂在了京城的城墙之上。来来往往的人,抬起头一眼就能看到,李自成用这种上不得台面的做法,来满足他自己战胜明朝皇帝的虚荣心。
但过路的人,只会对李自成的做法感到厌恶。李自成如此恶心,不顾颜面,做出这样有辱斯文的事情,实在令人不齿。于是李自成不仅没有羞辱到已经消失的崇祯皇帝,反而还给自己留下了一个最大的污点。
大顺政权,无法成功
我们从李自成处置崇祯皇帝尸体的这个做法中,也能看出,他的大顺政权必然不可能成功。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李自成的格局太小了。一般来讲,新的政权建立之后,统治者都会装模作样,尊敬前朝的人,就是为了给自己赢得一个好名声。
很明显,李自成没有这种觉悟。他只顾着抒发自己的一时之气,完全没有一个统治者该有的政治思想。他的大顺政权,目前根基还不稳定,还需要他去笼络前朝的大臣。可是李自成的做法,基本上就断了前朝旧臣和他合作的可能性。毕竟文人都是有风骨的,他们看到李自成如此折辱他们曾经的君王,还会跟这个人有来往吗?
而且,李自成最看重的民心,也在不知不觉中失去了。崇祯皇帝是得民心的皇帝,可他如此做派,只会让老百姓对他更加厌恶。
结语
阶级局限性,真的是一个无法跨越的鸿沟。李自成身上属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让他无法适应统治阶级的生活,以致于最后丢掉了他的大顺政权。
而他对崇祯皇帝尸体的做法,也暴露了他自己的人品。心胸狭隘,锱铢必较,这样的人终究是无法成大事的。
凡本网注明“XXX(非现代青年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原标题:改正上一版疏漏讹误吸收红学研究新成果(引题)红研所校注本《红楼梦》新版发布(主题)今晚报讯(记者高丽)人民文学出版社联合中国
2022-08-25 15:47
原标题:《崖上的波妞》绘本引进出版今晚报讯(记者高丽)简体中文版《崖上的波妞》绘本近日由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这也是吉卜力工作室官方
2022-08-25 15:39
原标题:青海作家首获鲁迅文学奖中新网西宁8月25日电(李隽陈文年)25日,第八届鲁迅文学奖揭晓,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青年牧民小说家索南才让
2022-08-25 15:30
原标题:纪念黑塞去世六十周年,“黑塞精选集”重磅出版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陈俊宇2022年,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20世纪最重要的德语作家之一赫
2022-08-25 15:40
原标题:国家文物局:保护文物,妥善应对台风和风暴潮中新网8月25日电据国家文物局网站消息,国家文物局25日发布《关于文博单位妥善应对台风、
2022-08-25 15:36
新华全媒+丨原标题:科研人员帮助亚洲最大的完整恐龙化石“长”了2米新华社成都8月24日电(记者吴晓颖张超群)亚洲完整恐龙化石中的最大者——
2022-08-25 07:35
原标题:文物“活”起来变身可爱人物(主题)故宫出品首部儿童剧《甪端》(副题)北京青年报记者郭佳由故宫博物院和艺瑞奇国际文化(北京)有
2022-08-25 05:40
原标题:金派梅花大鼓非遗展演举行天津日报讯(记者刘莉莉)昨日,“金声玉振”金派梅花大鼓非遗展演在中华曲苑上演。金派梅花大鼓是市级非遗
2022-08-24 16:41
原标题:中央芭蕾舞团来津上演“戏剧芭蕾旷世杰作”(引题)《奥涅金》十月登天津大剧院(主题)今晚报讯(记者高丽)记者从天津大剧院获悉,
2022-08-24 16:46
原标题:博物馆文创产品频频“出圈”的背后新华社北京8月23日电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舒静、施雨岑、韩佳诺“誓要拿下‘绿马’”“等了20多天
2022-08-24 15:41
“解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原标题:安徽合肥三十头镇中心小学教师杨波带领学生组建音乐社团(引题)田埂上长出合唱团(主题)人民日报记者游
2022-08-24 15:43
原标题:探索中国上古时期的年表(主题)——《夏商周断代工程报告》发布(副题)光明日报记者韩寒“二十多年过去了,我们终于能向整个项目组
2022-08-24 15:47
原标题:贾平凹之女贾浅浅拟入中国作协引争议,作协回应8月17日下午,中国作家协会公示2022年会员发展名单,拟发展会员994人。其中,著名作家
2022-08-24 15:48
原标题:人间好时节丨处暑点击观看视频处暑,是秋天的第二个节气。元代吴澄所编《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处暑,七月中。处,止也,暑气至
2022-08-24 05:33
原标题:二十四节气那些事儿处暑央视网消息:“处暑,七月中。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暑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该节气后,我国大部分地
2022-08-24 05:36
原标题:处暑:最好新秋时“处暑无三日,新凉直万金。”23日我国将迎来处暑节气,这标志着炎热暑天即将结束。此时节,凉意渐起,秋水潋滟,秋
2022-08-24 05:36
原标题:暑期社会实践课堂搬进一线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黄洪涛通讯员肖汉仲冉7月至8月暑假期间,南京工程学院电力工程学院组织学生深入企业一线
2022-08-23 15:49
原标题:天津儿艺经典木偶剧回归(引题)《没头脑和不高兴》下月省亲(主题)天津日报讯(记者高爽)由天津市儿童艺术剧团独立出品制作的儿童
2022-08-23 15:24
原标题:《欢乐颂3》中饰演不讨喜角色(引题)张慧雯:演员要敢于接受挑战(主题)今晚报记者刘桂芳正在东卫视播出的电视剧《欢乐颂3》(上图
2022-08-23 15:31
原标题:今日处暑(引题)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主题)陕西日报记者张家祯伴随着清爽的秋风,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十四个节气到来了。8月
2022-08-23 15:35
原标题:故宫上新发布“国宝南迁传奇”中国旅游报讯(见习记者魏彪)8月22日,故宫博物院举行《故宫回声:国宝南迁的传奇》新书发布会。文化和
2022-08-23 15:41
原标题:老手艺新商机8月18日,河北省邯郸市复兴区二六七二街道东高河村,游客在体验织布。8月18日,河北省邯郸市复兴区二六七二街道东高河村
2022-08-23 09:26
原标题:串联南中轴精品馆藏资源北京大兴魏善庄开展2022年“花马”线上活动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赖志凯8月22日,北京市大兴区魏善庄开展2022年
2022-08-23 09:29
原标题:“安大简”最新整理成果发布(主题)对研究《论语》成书、流传、文本的发展变化等有重要意义(副题)人民日报记者田先进 近日,《安
2022-08-23 09:39
原标题:北京科技周航天元素多2022年全国科技活动周暨北京科技周活动正在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开展。一批航空航天展品让到场的观众大开眼界,连连
2022-08-23 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