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夜半三更,小心火烛。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
古代很多漂亮的建筑,最终都没有留下来。我们现在只能在古人留下的文字记载中,想想那时候的美景。比如秦始皇修建的“三百里”的阿旁宫,我们现在都很难想象那是一种怎样的规模。秦始皇举全国之力修造的万里长城留下来了,让我们现在看起来,依然惊叹不已。如果他发动70万人修了10年的宏伟壮阔的阿旁宫,也能留下来,那对于我们现代的人来说,又将是一笔怎样的巨大财富啊。
可惜的是,阿旁宫最终毁在一场战火之中。现在去西安看秦始皇兵马俑,依然可以从土坑旁边的那些木头炭迹中,想象大火在阿旁宫、秦皇陵这些地方四处燃烧肆虐的情景。
(相关资料图)
但是在古代,发生火灾的情况几乎又是无法避免的。为什么说无法避免呢?
一是古代需要保存火种。古代要用火烧水做饭,用火照明。火几乎是古人全部的能源来源。要是没有火,古代人一下就回到了茹毛饮血的时代,文明一下就全部坍塌了。但是,火又是最不好保管的。虽说古人发明了钻木取火,后来又发明了火石与火镰,可以用这个生火。但是使用起来总是不方便。因此,把火放在火塘里或者放在炕里保管,总是一种很好的办法。但是,这样却又很容易失火。实际上,古代的很多失火,都是因为在保存或者使用火种的过程中造成的。
二是古代大都是木结构房屋。古代虽然也有砖,也在用砖石砌房子。但是因为没有混凝土,因此用砖石比较少,主要还是用竹木。而竹木都是易燃品,越是老旧的房屋,越干燥,越容易着火。
三是古代经常发生战火。“战火”这个词,其实已经十分形象地描述了古代战争的情形。也就是说,只要打仗,就会放火。“火攻”是古代战争一种重要的战术选择。放火烧粮,放火烧船,放火烧城,只要能够消耗对方,让自己壮大,古人无所不用其极。这样一来,再有什么好的建筑,也都被烧得干干净净了。
既然古代那么容易失火,那么,古代是用什么办法解决火灾问题的呢?
其一,水缸。
古代只要是大户人家,家里都会储备很多口大水缸。这些水缸,当然也有解决饮用水问题的作用。但是最重要的作用,还是为了在发生火灾的时候,及时用这些水缸里的水灭火。
比如故宫里,就有许多口大水缸。冬天的时候,为了防备水缸结冰,甚至还要给水缸包上棉被。我们都知道“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司马光所砸的那口水缸,因为在院子里,很有可能就是用来放火的。
一般的贫困人家,虽然不会准备那么多大水缸,但是用来喝水的缸子还是有的,而且都会特别大。除了灶房后面的缸子外,屋檐下也会准备缸子。这种缸子不需要专门储水,因为只要下雨,屋檐水就会流在里面。
当然了,这样的水缸里,如果水不流动,也特别容易长蚊虫。但这也没办法。要想确保火灾发生时有水,这些就顾不得了。
(古代更夫)
其二,封火墙。
在古代乡下,一般是不需要封火墙的。因为乡下基本上是独门独户,即便烧,也只是把一家人的房屋烧了,不可能殃及别的人家。
但是在城镇里,这个问题就非常严重。如果没有封火墙,基本上一家房屋烧起来了,就可能整条街迅速就烧光了。所以封火墙是必须有的。
封火墙也就是在相邻的两座房屋之间,修造一座厚厚的高高的墙。这种墙,一般都要高过房屋很多。如果一座房屋烧起来了,可以直接把封火墙对面的房梁锯断,封火墙这边就烧不起来了。
其三,预警。
预警就是火警预防。预警在古代是经常采用的方式。古代的时间工具不多,虽然说有沙漏等等这样提示时间的工具,但一般只有大户人家才有。普通的人家,只能靠更夫打更来掌握时间。
更夫打更的时候,除了报时外,就是预警。“小心火烛,注意安全”,这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预警方式。这个预警的话中,除了有对防盗防贼的预警外,最重要的预警,就是火警。
而且更夫是要打锣的,锣的声音是非常大的。为什么要用这么大的声音?难道不怕打扰瞌睡吗?还别说,真的就是为了打扰瞌睡,把人惊醒过来。让你醒过来后,去看看保存的火种,或者看看烛台,会不会引发火灾。
不过,就算古代想到了很多防火的方式。但失火的时候,依然是很多的。因因此很难有历史久远的木建筑能够保存下来。
凡本网注明“XXX(非现代青年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原标题:原创话剧《惊梦》在国家大剧院上演(引题) 陈氏喜剧有笑有泪,更有人生况味(主题)北京日报记者王润从去年盼到今年,由毓钺编剧,
2022-08-22 15:35
原标题:以“真秦之声”见证薪火相传王思蕊为了纪念秦筝陕西流派领军人、秦筝教育家、演奏家周延甲为古筝艺术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近日,由
2022-08-22 15:26
原标题:话剧《我不是潘金莲》创新表达女主角之外其他角色均为男性饰演(引题) 以李雪莲半生起伏透视个体命运(主题)北京日报记者王润从刘
2022-08-22 15:46
原标题:“打开艺术之门”12小时上演6场音乐会(引题)“古典马拉松”带观众文艺一整天(主题)北京日报记者韩轩昨天早上9时,中山公园音乐堂
2022-08-22 15:26
原标题:第十二届北京国际电影节闭幕今晚报讯(记者丁晓晨)8月20日,第十二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圆满落下帷幕。颁奖典礼现场,“天坛奖”评委李雪
2022-08-22 15:25
原标题:聚焦汉字文化传扬中华文明(主题)——第八届中国文字发展论坛侧记(副题)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黄敬惟从远古的刻符到甲骨文、金文,从
2022-08-22 08:44
原标题:第二届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落幕人民日报北京8月21日电(记者韩鑫)21日,由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举办的第二届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在江苏南京
2022-08-22 08:28
原标题:第三届庐山国际爱情电影周举行人民日报庐山8月21日电(记者郑少忠)日前,中国电影基金会、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九江市委市政府等单位
2022-08-22 08:39
原标题:第十二届北京国际电影节落幕“中国故事”为世界影坛注入强心剂 中新网北京8月21日电(徐婧)8月20日,由国家电影局指导、中央广
2022-08-22 07:35
新华全媒+丨原标题:“蜡染姑娘”回乡传承非遗技艺家住贵州省安顺经济技术开发区西航街道的苗族姑娘张娟娟是一名“95后”,由于外婆和母亲都是
2022-08-22 07:37
原标题:李雪健挑战《流浪地球2》今晚报讯(记者丁晓晨)由郭帆导演、刘慈欣监制、幕后原班人马悉数回归的电影《流浪地球2》近日再度启程,发
2022-08-22 05:37
原标题:北京西城发布“京剧发祥地之旅”南北两条线路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赖志凯8月20日,在北京西城区“京剧发祥地”品牌系列活动启动仪式上
2022-08-21 15:47
原标题:情怀之外,文艺工作者用行动诠释“披荆斩棘”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陈俊宇8月19日,由芒果TV自制的全景音乐竞演综艺《披荆斩棘》正式上
2022-08-21 15:46
原标题:科幻元素与中华文化相结合(引题) 《百川文明诀》试水文综新方向(主题)今晚报讯(记者高爽)短视频自制综艺《百川文明诀》近日播
2022-08-21 15:44
原标题:高天流云古书院李晓一棵饱读诗书的古垂杨柳,盘踞于书院正中,俨如老僧入定。在古树的浓荫匝地里,我恍然看见一个衣袂飘飘的先人,从
2022-08-21 08:39
新华全媒+丨原标题:理念创新箭扣长城修缮的“新”与“旧”时值末伏,北京市北郊山脊上,箭扣长城的两个修缮段施工正酣。位于箭扣长城西面的“
2022-08-21 08:46
原标题:江夏散记朱小平江夏建县有千年的历史,号称楚天首县。如今的江夏区是武汉市最大的一个区,有亚洲最大的城中湖——汤逊湖,水域占全区
2022-08-21 05:30
原标题:睡在月光里王晓睡在月光里,就是夏天的模样。老家的房子青砖砌墙,盖小瓦。这种房子,看起来气派,就是不隔热。暑气穿过屋顶,直达室
2022-08-21 05:44
【守静观海】原标题:了解自然才会有敬畏欧阳就彭州龙门山龙漕沟山溪夺命,各种解读满屏,鄙人也是唏嘘不已。然而,在悲悯之外,内心里还有良
2022-08-21 05:30
原标题:浅秋染时光张晓杰《沃格蒙特的玫瑰》皮埃尔·雷诺阿[法] 玛咖供图清晨或黄昏,走在路上,不经意间,常有清凉的风扑面而来。两场秋雨
2022-08-21 05:26
原标题:安源路矿工人夜校包华其这是1922年的春天安源老后街福斋巷已是深夜,一盏不知疲倦的煤油灯在黑夜中显得特别醒目一群年轻人来不及脱下
2022-08-21 05:27
原标题: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北京地区群众文化系列活动启动人民日报北京8月19日电(记者潘俊强)18日下午,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北京地区群众文化
2022-08-20 22:47
原标题:工人的画(第1727期)活动空间北京赵思蕊走神江苏任坚自我树碑陕西李天跃百密一疏天津庞平另类上海李济川麻将迷陕西姬大利都有来头
2022-08-20 08:25
原标题:北京冬奥精神主题展览开展公众可通过预约免费参观昨天(18日)上午,北京冬奥精神主题展览在北京奥林匹克中心区奥林匹克塔开幕。本次
2022-08-20 05:48
【作品广议】原标题:象与气象肖承森变迁鲁楠漫画,是想象力的艺术。就审美意义而言,漫画和很多艺术门类一样,象,是一个绕不开的关键字。漫
2022-08-20 0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