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焦点热闻】围魏救赵是不是孙膑首创的 孙膑最后达到目的了吗

时间:2022-07-14 09:48:49    来源:趣历史网    

还不知道:围魏救赵的读者,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围魏救赵的战法真是孙膑首创的吗?为什么却不太成功呢?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派将军庞涓攻打赵国,包围邯郸。赵国向楚国求援,楚王派军队前往援救。

魏国大将庞涓和齐国的孙膑当年都是战国奇人鬼谷子的学生,在今天河南省鹤壁市淇县西边的云梦山鬼谷跟随鬼谷子学习兵法。庞涓在学业未半、中途下山以肄业生的身份回魏国被官拜将军。

庞涓在魏国运用在鬼谷子那里学到一半的兵法,就带领魏国军队四处征战,把周边的小国宋、卫、郑、鲁都挨个收拾了一遍,还攻击过东方的齐国。可以说,这时的庞涓战功赫赫,威名远扬。

所以,不知楚国军队是摄于庞涓的威名还是魏军确实强悍,不敢跟庞涓打还是打不过,总之,时间过了一年,怎么说呢,就是“一顿操作猛如虎,仔细一看原地杵”,邯郸之围还是没有被解除。

第二年,情况万分危急,赵国无奈又向齐国求援。这才引出一段庞涓、孙膑这对儿同门师兄弟之间的恩怨情仇和“手足相残”,以及军事史上一个“围魏救赵”的典故。

接到赵国的告急文书,齐威王决定出兵救援。

齐威王派田忌做将军,孙膑做军师,让他坐在运送物资的车中,出谋划策。

孙膑为什么会坐在运送物质的货车里呢?

其实我们大家都知道。当年庞涓这个半吊子写信让孙膑下山来协助自己,又嫉贤妒能,怕孙膑超过自己。最后设计陷害他,对他实施了膑足、黥脸之刑,也就是剜掉了他的膝盖骨,不能走路;并在脸上刺字,还把他扔进猪圈里。好在,孙膑逃回齐国,被齐威王拜为军师。

此次出征,孙膑就只能坐在货车里了。不过,因为他是军师、坐在货车里、还足智多谋。所以,《三国演义》里本来好端端活蹦乱跳的诸葛孔明,也就被罗贯中老先生给硬生生变成了手拿鹅毛扇,坐在四轮小推车上指挥若定的诸葛军师了。

话扯远了,说正题。

话说大军出城,田忌想要直奔赵国跟庞涓对决。孙膑拦住他,说:“要解开杂乱事物纠缠的人,不可握拳击之,要排解打斗的人,不可持戟与人搏斗。只要攻击敌人的要害,使打斗的受阻,双方就自会解兵了。现在魏、赵二国互相攻伐,强兵劲卒必定倾国而出,留下老弱残兵在国内;你不如派兵速往魏国首都,占领街道马路,趁现在空虚时加以攻击,魏国必会停止攻打赵国,回来营救。这样我们可以一举解除赵国的围困,又可以打击魏国。”

田忌采纳了他的建议,全军掉转方向,奔着魏国而去。

十月,邯郸投降魏国。

庞涓接到魏国告急文书,得知都城被围。急忙率领魏国军队回师,走到桂陵时被齐军伏击,魏军大败,庞涓被俘。

这就是这场战斗的经过,也是“围魏救赵”这个计策的初始源头。

问题是:“围魏救赵”这个提法或想法,真的是孙膑首创的吗?

而且,这一战,孙膑的计策成功了吗?目的达到了吗?

按孙膑的说法:魏国围攻赵国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不去援救赵国而是选择进攻魏国都城,逼迫魏军解围、撤军、回师,是想赶在魏军攻破赵国首都邯郸之前,迫使魏军解围回师。但现在魏国是撤军回师了,(本来嘛,魏国是出兵攻打赵国,又不是去灭赵国,迟早要班师回朝)。可那是在攻下邯郸之后的得胜之师,邯郸城被魏军给攻破了,只不过是魏军急急忙忙赶回来,走到桂陵被以逸待劳的齐军设伏给打败了而已。

就是说,当初设想的逼迫魏军解围回师、保全赵国的战略目的并没有实现。也许是赵国实在抵挡不住,坚持不下去了。但无论如何,围魏是做到了,打败魏军也做到了。只是,救赵嘛?似乎计划落空了。但也许当初在孙膑设计之初,就希望魏、赵对拼,拼个你死我活、两败俱伤才好,这对齐国并没有任何损失反而是最大的收益,打了一场胜仗,同时削弱两个国家,还落下个仁义的名声。真的是有名有利,名利双收,一箭双雕。

如果从孙膑对田忌的分析、判断上来看,他的计策的确只实现了一半。而且,这个桂陵现在看起来也有点麻烦,因为现在有两个桂陵,一直以来就存有争议,一个是在今天山东菏泽东北,一个是在今天河南长垣西北,都说自己是桂陵之战的古战场。现在如果有哪位军事爱好者想在地图上画一条魏、齐两军的行军穿插曲线图,还是有点让他伤脑筋的。

因为“围魏救赵”战法的核心是“救赵”,赵国都城邯郸都被魏军给攻破了,这个计策还怎么叫得响?但不管怎么说,好在有桂陵的胜利给孙膑挽回了面子。否则,这个计策就不可能作为一个兵家智谋典范流传下来了。

其实,早在孙膑“发明”“围魏救赵”这一计策之前,春秋时期晋文公就使用过这一招,时间还提前了将近三百年。

公元前636年,楚国发兵进攻宋国。晋文公接到宋国求援后,出兵前去解围。根据战场态势,晋文公决定此次作战的行动计划是:避开楚军锋芒,不在宋国与之决战,而是先去攻击曹、卫两个小国。

因为曹、卫两国和楚国交好,是楚国的小兄弟和盟友。要是攻打他们,楚国一定要出兵相救。当时应该说是叫“调虎离山”之计,这也应该是“围魏救赵”的雏形,哦,准确地说,应该叫“围曹、卫救宋”。

这一方案,既可引诱楚师北上,又可以逸待劳。所以,这一又增加“退避三舍”成语的一战,晋文公打败楚国,成为新的“春秋五霸”之一。

因为《左转》只是记录了这一次战斗而没有总结、发明出一个可供后世借鉴、学习的谋略名词,所以,“围魏救赵”的美名就落到了孙膑的头上。

其实,“围魏救赵”这个词语出现的很晚,最早是出现在《三国演义》第三十回《战官渡本初败绩,劫乌巢孟德烧粮》之中。而且,在明末清初人编写的战争故事书《三十六计》中,才正式确定有“围魏救赵”这一计的。

最终,“围魏救赵”的发明家这一光荣称号,就落在了孙膑同学的头上。

这里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个经验:你只会低头拉车、埋头做事不行;你得会抬头看路、得会宣传、拔高、要会起一个吸引人眼球的名词,切记:“标题党”可不行。就像现在,很多“创新型”的企业拥有创新型的名词和标志,其实有很多都是前人、别人早已经做过的东西,经过“改良”、完善,再来个“新瓶装老酒”,“创新型”的标签就贴在他身上了,关键点是瓶子要新、要炫。

标签: 围魏救赵 三国演义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新闻

凡本网注明“XXX(非现代青年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

热文推荐

焦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