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讯息:古代君和国有什么区别 古代大臣忠于“君”还是忠于“国”

时间:2022-06-23 05:41:24    来源:趣历史网    

还不了解:古代大臣的读者,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古代大臣应该忠于“君”,还是忠于“国”,二者的差别是什么?


(资料图)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诸葛亮的人生格言,也是无数忠诚名将想要持之以恒的座右铭。

很多人为了这句话,不惜一切代价拼命努力,到最后他们生死道消,但留下了伟大的名声,流传于万古。不过就在大家为了这个座右铭奋斗的时候,也会产生一些疑惑,既然要奋斗,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那么我们效忠的对象到底是谁呢?

当年三顾频烦天下计,使得诸葛亮鞠躬尽瘁,成为千古美谈。那么,诸葛亮到底忠于国家还是忠于君主呢?两者的差别又何在呢?这一点可能大家都没有想过。本期笔者就和大家一起来聊一聊国与君的差别,来看一下我们中华民族的忠诚概念。

一、早期的国与君

最早出现国家制度是在大禹的儿子时代开启,私人传承制度,国家基本规模在那一时期形成。随后到了西周王朝时期,周天子把这些规章制度明确化,并且当成法律条文来执行。但惋惜的是由于统治能力过差,还有制度过于粗糙,因此周天子无法管理天下,只能采取封国的形式来进行。

在这一时期里面,周天子作为众星拱月的月亮是全天下的君主,被称为天子。而其他的那些与周天子有的是人关系的诸侯王,他们开始建立起自己的国家,于是就有了早期的诸侯国。

吕思勉先生把这一时期称为封邦建制时代,而且在中国古代制度史中强调,这一时期的国家结构非常松散,对于国家的忠诚和对君主的忠诚其实本质上是一统,但又有点对立的,还没有明确出概念。

因此在那一时期里面,所有的人都明面上效忠于周天子,但每一个人却都臣服于自己的国家。所以如果要询问,自西周以来到春秋战国时代,大家到底忠诚君主还是忠诚国家呢?

其实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周天子是一个象征,国家是他们的根基,大家可以随意的切换忠诚度。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有了百家争鸣和纵横捭阖。

二、君主制度之下的君与国

后来,秦始皇打破了这种模糊的国家结构,建立起来更加具有严密组织性的国家,被现代称为君主制度大一统政权。可以说,这一时期的君主与国家正在进行融合,但又突出了君主的重要性。

秦始皇认为,天下是君主的,君主是神圣的,是除了上天以外最强大的人物。所以忠诚于君主成为了首要议题,大家应该无条件的信任君主,服从君主,甚至为了满足君主的利益,可以抛弃国家的利益。

可以说,在这一时期里面,一个人等同于一个国家,君主的喜怒哀乐变成了国家的脸面与尊严,成为了帝国臣民心目中最重要的事情。

虽然秦始皇当年搞个人崇拜已经演化到了极致,但这里面也遇到了问题,那就是当一个人等同一个国家的时候,虽然能够最大效率的统治天下,稳固四方,但是却无法撑过个人的寿命的限制。

因此,当一个被神化到极致的君主死去以后,那么第二位皇帝上台的时候必然会导致巨大的政治经济心理上的动荡,第一代皇帝神化的有多么强烈,那么第二代皇帝登场是权力的波动就有多么严重。所以当年秦始皇倒台以后,秦二世很快就把国家给搞垮了,即使他的统治时间还没超过三年。

三、忠于君?忠于国?

不过庆幸的是,虽然秦始皇和他的后人的努力失败了,但是后来的君主却找到了平衡点。

皇帝虽然神圣不可侵犯是上天的传承之人,但是皇帝也制定了法律制度,甚至让这些制度形成一种传统,连自己都不能对抗,这样皇帝与国家就完美的结合了。

理论上来说,皇帝几乎等同于国家,但国家的利益已经高于了皇帝,这样最大限度的约束了君主的个人权力的放纵,还有权力更新换代过程中的动荡。

不过即使这么做了,但里面还是有漏洞,因为在5000年历史里面,不仅仅君主会在一家一姓手中更迭,而且还会在不同的国家之间变迁。例如,秦王朝毁灭以后还有个汉朝,汉朝之后还有唐代。这就使得人们开始陷入到一个终极大思考,到底是忠诚于国家还是忠诚于君主?

平心而论,这个问题是秦始皇都没有想到的,因为他觉得自己的王朝肯定是一代人无限的传承下去,自然就不需要担心有什么纠结,所有的知识分子和老百姓无限忠诚于皇家就行。

但惋惜的是,面临着王朝的更迭,大家的忠诚在无数次的变更主人的背景之下,就会产生一种对自我的反思,甚至怀疑。

很明显,如果忠诚于君主的话,那么当前一个王朝的皇帝去世的时候,接下来所有的人都应该集体自杀,陪着皇帝一起离开,历史上的伯叔二人宁肯饿死不吃周粟的故事就是如此。

但如果这么做的话,虽然保持了高度的忠诚,但代价就是每一次更新换代就必须要从头开始,这会使得中原王朝从无到有的建设周期变长,这样不仅使得新任统治者痛苦,也会让老百姓加深苦难。

但如果我们忠诚于国家的话,那么这个天下就已经失去了一个核心力量。例如我们看小说的时候,会看到一些所谓的超脱于国家之外的执法者组织,任由天下打打杀杀,他们只是维持天下不毁灭。

虽然这样的做法在小说里面看起来非常的不错,但如果放到中国历史的实际中,那么只会使得一个国家的生存周期非常短暂,老百姓会时时刻刻处在天下大乱之中。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当年大汉王朝刚建立的时候,如果每一个人都根本不理睬刘邦,只了解各干各的事情没有对于君主的忠诚,那么天下很快就会被韩信的人搞得四分五裂,一个王朝的核心力根本就凝聚不起来,也就没有了后来强悍的大汉帝国。

那么,到底该如何找到平衡点呢?

四、魏征与诸葛亮的借鉴

其实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古代有人给出了解释,那就是魏征还有诸葛亮。当年魏征在面见唐太宗的时候,曾经被嘲讽是三姓家奴,但魏征却给出答案,忠诚于君主,是个人的品德,也是民族精神的追求,但忠诚国家才是永恒的归宿。

所以对君主忠诚,在品质上做到完美无缺,并且保证这种精神,然后,在君主死去以后,收拾心情更好的治理国家,这样才是王道。

我们结合魏征的观点,然后再借用诸葛亮的人生轨迹,我们就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所有人都要有忠诚于自己君主的意志,这样可以保证国家的向心力,但是我们也要有更崇高的目标,那就是国家安全。

当君主可以付出的时候努力辅佐,当君主不能辅佐的时候以国家利益为主。只要新的君主能够给百姓带来更好的利益,但当我们改换门庭之前,一切都需要像诸葛亮一样做到极致,尽力了就好。

结语:

总的来说,国家与君主其实在封建制度里面有着对立一统的关系,某些方面来说君主与国家是一致的,但某些方面来说君主并不等于国家。所以在封建时代,我们要找到平衡点,忠诚于君主,这是一个基本素养,然后为了君主像诸葛亮一样拼尽全力。但当我们经历以后依旧无法帮助君主,甚至无法阻止历史潮流的时候,可以改换门庭,帮助另一个更好的去实现国家利益。这不叫耻辱也不叫堕落,这只是一种量力而行,只是一种整体利益与个体利益的一统协调。两者的关系就在对立与一统之中,可以找到平衡,关键看我们怎么想。

【参考资料】

《中国通史》

标签: 这一时期 鞠躬尽瘁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新闻

凡本网注明“XXX(非现代青年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

热文推荐

焦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