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长平之战时,赵孝成王为什么信任没有作战经验的赵括?

时间:2022-04-16 12:44:31    来源:趣历史网    

公元前262年,秦、赵两国因为抢夺韩国的上党高地起了冲突,史称长平之战,这场战争竟然持续了三年之久,最终秦国获胜进占长平,而赵军死亡45万.长平之战不仅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大规模的歼灭战,而且是影响战国格局的战役,此战之后,秦国统一天下的趋势已不可逆。下面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公元前262年,秦赵两国在长平一带爆发战争,起初只是小规模的冲突。

随着交战双方不断增兵,战事规模越来越大,而且持续三年之久,最后演变成倾国之战,这便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长平之战。

战争中,赵国死亡45万人,国家元气大伤,再无能力抵御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

让人奇怪的是,赵国主将原本是廉颇,在他的指挥下赵军伤亡并不大。可是换成没有作战经验的赵括,结果才导致赵军溃败。

《史记》记载,“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

赵王为什么弃用经验老道的廉颇,却信任毫无经验的赵括?不同角度有不同答案,如果从农业周期来看,也可以找到原因。

长平之战的第三个年头,秦赵两军进入高潮期,7月份时双方数十万大军在对峙,而且眼看会拖到9月份。

在农耕社会,9月前后有一件“顶破天”的大事,即使没有在农村生活的人都知道,那就是“秋收”。

战国时期,诸侯国还没有职业军人的概念,依然处于全民皆兵的状态。

按往常惯例来说,赵军这45万人应该在田地收割粮食,可是现在却蹲在战壕里,那庄稼怎么办?

没有收割粮食,冬天怎么过?来年闹春荒又怎么办?这些问题廉颇没有考虑,因为他只是将军,但是赵王不得不考虑。

为此,他作过一番努力,尝试和秦国和谈,失败;尝试向魏国求救,也失败;尝试向齐国借粮食,又失败;

赵王没有办法,但是他也知道,秦国动用的兵力不比赵国少,一样需要收割粮食,也不想耗到9月之后。

对于战国七雄的其他五国而言,如果秦军是虎,那赵军就是狼,两国粮食都烂在地里,而自己却快乐地收庄稼,这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

另外,长平之战的秦军主将是王龁,并不是能力最强的王翦,这说明什么?

在赵王来看,长平对峙只是一个误会,秦国也没有真正和赵国打仗的决心,双方完全可以坐到谈判桌上,假装寒暄一下就退兵回国收粮食。

如何把秦国拉倒谈判桌上?赵王的方法很简单,“弃用廉颇,重用赵括”。

廉颇一直主张联合秦国,在齐、魏方向扩张;而赵奢刚刚相反,他一直是反秦的主将。

虽然赵括没有作战经验,但是并不重要,只要他是赵奢的儿子就够了。

这可以向外面传达一个信号,赵国要和秦国硬抗到底,只要表现得更狠一点,秦国必然会主动走回谈判桌。

至于赵括的军事能力强不强并不重要,毕竟一切都按照赵王的意愿办事,而且还有监军在督查。

然而,秦军却在背后偷偷调换前方主将,用白起替换了王龁,结果赵军一战大败,45万人全被歼灭。

长平之战的失败,源自于赵王的估量不足,他没有料到秦王为了打败赵国,不惜让庄稼烂在地里。

作为胜利者的秦国也没得到直接的好处,因为它也浪费收割粮食的时间。

长平之战后,虽然其他国家没有攻击秦国,秦军也没有继续进攻邯郸,而且还退出好不容易占据的上党高地,白白便宜了韩国。

如果赵王提前考虑到农业周期,能够避免后勤粮食方面的压力,赵国不会轻易临阵换将。

如果赵军主将仍然是廉颇,防线将会更加稳固,就算后勤有压力,秦军的压力也不小,到时候就看谁能坚持到最后。

所以,赵国在长平之战的失败,从某种角度来说,是因为没记住农业周期所引发的悲剧。

标签: 长平之战 没有料到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新闻

凡本网注明“XXX(非现代青年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

热文推荐

焦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