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热衷于做官吗?答案是肯定的,我国自古以便有一种浓厚的“官本位”思想,也就是以官为本、以官为贵。正所谓“学而优则仕”,大多数古人读书都不是为了增长见识、探求真理,最终目的仍是做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在我看来,无外乎以下几点原因:
为名为利:做官可以光宗耀祖,特权阶级可以轻易获利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正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官本位”思想产生的最直接原因,便是因为“名利”二字。古代有个基本的阶级划分,即“士农工商”,“士”乃是毫无疑问的排在第一位的。
受宗法制影响极为深远的古人,对于光宗耀祖总是极为痴迷,而光宗耀祖的一个代表,便是做官。只要做了官,那地位自然是要高人一等的,这一点在古代可谓体现的淋漓尽致。在古代那种泛血缘关系下,官员乃是“父母官”,这极为讲究孝道的古代,可见其地位高低。而即使是官员中最低级的县官,百姓们见了也是要尊称一声县太爷、县老爷。
此外,正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只要家里出了官员,就连亲戚朋友也都跟着沾光,这自然极大的满足了人们的虚荣心。要是一不留神做了大官,亦或是受到了什么褒奖,还极有可能被写入各种地方志,从而得以流芳百世,对于重视后世名的古人来说,这更是极大的满足。
正所谓“官有十条道,九条民不知”,在权力相对集中的古代,官职便代表着特权,代表着百姓们根本无法享受到的权力,而一旦拥有了这种权力,即使你不去主动追求,也会有人将金钱和美色乖乖送到你的手中。“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意思便是说读书便有机会做官,而做官便恶意得到金钱和美色,而更直接的说法就是“升官发财”。
我们总说“三妻四妾”,其实古代不是每个人都有资格纳妾的,自汉朝以来便明确规定,“功成受封,得备八妾”、“卿大夫一妻二妾”、“庶人一夫一妇”,可见纳妾乃是官员阶层的特权。元朝以后虽然有所放松,但普通百姓想要纳妾,必须是“年四十以上无子,方许奏选一妾”。
“名利”二字不仅使得官员成为了人上人,就连读书人也往往会被高看一眼,因为读书便有机会做官,而做官就有机会获得“名利”。
荫及子孙:打破阶层的唯一通道,为子孙留一份丰厚遗产
“传承”这个词在古代拥有着太大的分量,“人丁兴旺”代表着血脉的传承,而官员的身份则代表着阶层的传承。而在古代那个阶层相对固化的大环境下,读书做官可以说是打破阶层限制的唯一通道。
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的出现便是如此,只要家族出现高官,这个家族往往便会成为名门望族,从而进入社会上层,即使子孙后代没有真才实学,仍然可以做人上人。此后科举制的诞生虽然一定程度遏制了门阀对权力的垄断。但即使是在科举制度下,官员的子孙仍然可以通过推荐进入官场,最典型的便是科举之外的“恩科”,而宋朝更是直接,官员子孙可以通过荫补进入官场。
如同军队中的“袍泽之情”一样,在古代的官场上,“同窗、同僚、师生、门生、姻亲”往往也形成了官员之间的纽带,而这种纽带又形成了官员们的人脉。官员们善于、乐于“经营人脉”,除了为自己寻求方便之外,同样也是为了子孙后代“留后路”,这样即使自己的子孙后代不再为官,凭借这些人脉也可以确保富足,而不至于重新跌入下层社会。
因此,只要从白丁变为了官身,那么就可以为子孙留下一笔丰厚的无形资产,而官员的级别越高,这笔资产便越丰厚。当然,能够为子孙后代争取到爵位者,自然是这些人中的佼佼者。
做官容易:不必为生存挣扎,生存条件相对较好
晚清重臣李鸿章曾说,“中国最易事是做官”。诚然,想要从白丁变成朝廷命官这个过程,并不算容易,但只要进入官场,混上一官半职,那么生存下去还是相对较为容易的,至少要比那些为了生存而苦苦挣扎的百姓要容易很多。
“权力只对权力的来源负责”,官员们虽然被称为“父母官”,但真正将百姓当做儿女对待的官员,却少的可怜。原因在于,他们并不需要为百姓们负责,毕竟百姓没办法给他们带来想要的权力和地位,他们只需要向上级负责就可以了,没有能力并不可怕,溜须拍马之辈同样可以混的风生水起。
自古以来,官员们本就不需要太强的能力,太丰富的知识,他们之所以苦读“圣贤书”,不过是为了跨入官场的那道“门”罢了。于是,目不识丁的魏忠贤也可以替皇帝批阅奏章,靠“捐资”谋取官职的李卫同样可以成为朝廷重臣。
如上所述,做官实际上是相当容易的一件事情,难的只是获取官职的那个过程罢了。而只要过了官场那道坎,那么就是天高海阔任鸟飞了,相较于挣扎在生存线上的百姓来说,无疑便拥有了一辈子的保障。
实际上,不止古人热衷于做官,现在又何尝不是呢,不信请看每年“GWY”考试的竞争激烈程度。虽然我也常说“无官一身轻”,但这何尝又不是一种“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心理在作祟呢。
标签:
上一篇:历朝历代为什么没有出现过侍卫行刺皇帝的事件?
下一篇:最后一页
凡本网注明“XXX(非现代青年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原标题:世界文化遗产重庆大足石刻小佛湾摩崖造像启动室内本体彩绘修复近日,国家重大文物保护项目、川渝石
2023-04-23 15:45
原标题:张录成大写意作品展亮相国博展现丝路精神文化魅力中新网北京4月23日电(记者潘旭临)“浩然东方——
2023-04-23 14:41
原标题:从1949年至今,300余批次、15万余件流失海外文物回到祖国怀抱(引题)文物回归:最美的重逢(主题
2023-04-23 14:46
原标题:“波提切利与文艺复兴”上海开箱(引题)波提切利4件名作率先亮相(主题)新民晚报讯(记者乐梦融
2023-04-23 14:33
原标题:陕西白鹿原影视城(引题)数字技术激活历史文化资源(主题)中国文化报驻陕西记者秦毅文 图“‘五
2023-04-23 14:36
原标题:农历三月初三多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央视网消息:昨天(4月22日)是农历三月初三,是我国一些
2023-04-23 13:55
原标题:打造特色读书活动!图书集市带火文化消费今天(23日)是第28个世界读书日。在四川阆中、江苏启东、
2023-04-23 13:51
原标题:北京冬奥会官方电影《北京2022》定档5月19日上映北京冬奥会官方电影摄制组发布定档预告,《北京202
2023-04-23 13:44
原标题:去海博馆看“守护奇妙海洋”公益影像展天津日报讯(记者苏晓梅)4月21日,在第54个世界地球日来临
2023-04-23 11:41
原标题:阔别三年飘色巡游重回沙湾文 羊城晚报记者范晗越图 羊城晚报记者邓勃曾育文4月22日(农历三月初三
2023-04-23 11:50
原标题:舞龙展演非遗集市(引题)首届中国—东盟(南宁)非物质文化遗产周炫彩启幕(主题)广西日报南宁讯
2023-04-23 09:44
原标题:世界读书日丨南昌孺子书房:在书香中抵达“诗和远方”明天是第28个世界读书日。在江西南昌,当地免
2023-04-23 09:56
原标题:“春茶临京城,共品非遗茶”活动在京举办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姬薇4月21日,由中国农业国际合作促进
2023-04-23 09:43
原标题:阎崇年“四合书屋”落户首图(主题)开架阅览文献近4000册(副题)本组文 北京青年报记者张恩杰4月
2023-04-23 09:37
原标题:一部剧带火多座城《长月烬明》成文旅融合新样式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陈俊宇正在热播的奇幻仙侠剧《
2023-04-23 09:54
原标题:【大美中国】中轴线上看成都光明日报记者李晓东周洪双【大美中国】挑一个阳光明媚、微风和煦的午后
2023-04-23 08:56
原标题:世界读书日主题海报:你的视界,决定你的世界制作:钟金叶、王宇峰、岳小乔
2023-04-23 08:32
原标题:新华全媒+丨让阅读抵达更广阔人群——多地打造提升城市公共阅读空间观察新华社北京4月22日电新华社
2023-04-23 08:52
原标题:2023首都电视节目春推会如约而至光明日报北京4月22日电(记者牛梦笛通讯员李易展)2023首都电视节
2023-04-23 08:45
新华全媒+原标题:音乐为线文化为轴(主题)——聆听多彩文明谱写新时代赞歌(副题)雄浑的乐音、挥舞的长
2023-04-23 07:46
原标题:Z世代2022年阅读时长超20亿小时(主题)上图阅文共推“百部年轻人精品书单”(副题)劳动报讯(劳
2023-04-23 07:51
海淀:圆明园里开启阅读之旅北京日报讯(记者孙颖)昨天,2023年海淀区“世界读书日”主题活动在圆明园遗址
2023-04-23 07:52
原标题:鸢都里的非遗小镇光明日报记者闫汇芳“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清代郑板桥在《怀潍县》
2023-04-23 07:51
原标题:冬奥官方电影《北京2022》在京举行特别展映4月22日,北京冬季奥运会官方电影《北京2022》在北京进
2023-04-23 07:38
原标题:首个企业阅读国家团体标准实施中工网讯4月23日,由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阅读专业委员会牵头起草,掌
2023-04-23 0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