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前后经历一千二百余年。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科举真正吸引人的地方,其实就在于通过这种制度,古人可以得到更高的地位,拥有更大的权力,做所谓的人上人。尤其是在相对和平的年代里,科举几乎是底层百姓唯一的向上通道。今天的高考当中,很多人都曾高喊‘多考一分,干掉千人’。而在古代的时候,科举制其实更加残酷。
要想弄清楚科举制的魔力,我们还得从科举制的发展历史着手。
(资料图片)
很久很久以前,中国还处于奴隶制社会的时候,那时候社会上的所有人,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奴隶主,另一种是奴隶。在这种制度下,奴隶是永远不可能翻身的。不管奴隶自身要做奴隶,就连奴隶的孩子,也要世世代代做奴隶。
后来,随着奴隶制逐渐瓦解,到了战国时期,大家开始思考,如何才能建立一个新的制度。很快,统治者们发现,如果给底层人民一个上升的通道,让底层人民看到希望,就能将这些人充分调动起来。不管是工作还是打仗,都要更加努力。
所以,在战国时期,很多诸侯国开始纷纷变法。这其中尤以秦国的变法最为有名,秦国经过商鞅变法之后,确立了一套新的‘军功爵位制度’。底层人民想要做‘人上人’,最好的办法就是参军,然后去战场上杀敌。杀的敌人越多,就能被赏赐更多的田地,获得更高的爵位。
正是靠着这种制度,秦国人都争相去当兵杀敌,后来秦国才得以统一天下。
然而随着秦国统一天下,这套军功爵位制度开始逐渐失效了。一是因为此时秦国已经统一了天下,周围已经没有了敌人。没了敌人,自然也就谈不上杀敌,底层人民再次失去了上升的通道。二是因为在这套制度当中,存在一个很大的漏洞,那就是土地数量是有限的,而敌人的数量则比土地更多。如果真的继续实行这套制度,全国的土地都分完了,还是无法满足需求。
所以,随着秦朝统一天下,这套制度也就逐渐被废弃了。后来汉朝建立以后,初期则同样采取了早期的‘世禄世卿’制度,平民还是没有上升通道。所以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之后,到了汉武帝在位的时候,汉朝竟然出现了一个十分奇葩的现象:底层平民因为不能做官,最好的选择,竟然是去做游侠!
游侠的存在,对于一个封建王朝的统治来说,自然是一个不稳定的因素。再加上汉武帝上位后,发现底层百姓当中,确实也存在很多人才。反倒是那些世代做官的人当中,存在很多能力平平的人。所以,汉武帝最终搞出了一套新的制度,名为察举制。
所谓察举制,就是由地方官员向中央政府推荐。只要是特别孝顺或者特别有能力的人,都可以入朝做官。这个制度实行以后,再次打开了平民向上的通道,成了平民百姓最好的晋升阶梯。
但同时,这种制度也带来了很多问题。
首先,是孝字问题。按照汉朝政府的思路,一个人只有对父母特别孝顺,才能对国家忠诚,所以国家也需要这种特别孝顺的人出来做官。国家实行了这种制度,那么底层平民为了晋身,自然也就争先恐后地孝顺父母。最开始的时候,这倒也算是件好事。但随着这种制度实行的时间越来越长,内卷现象开始出现了。大家为了表现自己更加孝顺,开始在墓葬方面下功夫。在自己父母死后,争相给自己父母埋下更多的陪葬品。据说最夸张的时候,汉朝一半的生产成果,都被埋到土里了。
其次,则是世家大族垄断的问题。
因为按照汉朝政府的这种思路,人才是由地方上的官员或者家族推荐的。举荐人才的权力,掌握在那些地方上的大家族手里。开始的时候,大家还能做到相对公平。但时间长了以后,人都有私心,自然更愿意举荐自己家的人。
就这样,世家开始出现了。
从汉朝一直到隋朝,中间经历了上千年的时间,很多世家也存在了上千年的时间。这些世家,号称‘国可以灭,家不能亡’。这些世家的存在,既是中央政府统治地方的有力工具,同时也是中央政府的一个威胁。此后的千年时间当中,双方的恩恩怨怨,那就实在是太多了。
再之后,到了三国时期,魏国对这套制度进行了改良,创造出了一套‘九品中正制’。不过,九品中正制的本质,依然是推荐制度。而且,这种推荐制度,进一步强化了那些世家大族在这套体系中的作用。所以,从三国后期到后来的东晋十六国,再到后来的南北朝,世家大族的地位,越来越显赫。而因为这些世家大族几乎把持了所有上升的通道,普通平民百姓,再一次失去了晋身的阶梯。
就这样,历史到了隋朝。
到了隋朝之后,隋炀帝因为觉得世家大族把持选官,实在是威胁太大,所以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个新的想法:干脆直接公平考试,谁考的成绩好谁做官!
这套制度,就是后世所谓的科举制度。
不得不说,单纯以考试名次来确定优劣,确实比推荐制度更加公平。不过,这种制度也严重威胁到了那些世家大族的地位。科举制施行后, 隋炀帝也彻底失去了这些世家大族的支持。不久之后,隋朝就灭亡了。
隋朝灭亡后,历史来到了唐朝。
唐朝建立后,继承了隋朝的绝大多数制度,同样也包括科举制。而且,唐朝在隋朝创建的科举制上面,再次进行了改良。不但对考试科目进行了细分,还创造性地提出了武举。随着科举制的逐渐完善,科举成了平民最佳的上升通道。相比参加科举,当兵杀敌容易死,造反风险更大。而如果选择经商做生意,不好意思,中国古代是农业社会,统治者一般都对商人持打压态度,商人的社会地位极低,还不如一个普通的读书人。
所以,从唐朝开始,科举就成了底层读书人最佳的上升通道,同时也几乎成了唯一的上升通道。考上了就能做人上人,考不上就只能继续做平民。
到了宋朝,科举制的地位被进一步强化。宋朝实行两种选官制度并行的制度,一种是参加科举考试,另一种是出身高贵凭借祖荫。而对于那些出身底层的普通人来说,参加科举自然也就成了唯一的选择。而且。宋朝重文轻武,参军入伍被视作是低端选择,所以绝大多数平民都不会选择参军。连参军杀敌这条路都被堵死了,科举这条路,自然也就更加吸引大家了。
宋朝之后的元朝,因为是由游牧民族建立起来的,所以对于科举制并不是太过重视。元朝基本继承了唐宋的科举制度,但考试的次数并不多。而且,元朝统治者对汉人十分敌视,不允许政府内有太多汉人做官,所以科举这种制度,在元朝并没有发挥出太多作用。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元朝缺乏向上的通道,所以不到百年之后便灭亡了。
而到了明朝之后,科举制的地位,则被进一步强化。明朝基本取消了恩荫制度,不管是平民的儿子,还是当朝首辅的后代,只要想出来做官,就必须得参加科举,只有考中了才能做官。而且,明朝对科举的推崇,几乎达到了一个顶点。比如非进士不能入翰林院,非翰林不能入阁。对于科场舞弊的容忍度极低,只要发现作弊,从主考官到考生,所有相关人员,哪怕是当朝首辅,一样要问责。
这样的制度,对于平民考生而言,自然是更加的公平。但同时,明朝的科举制度,也开始出现一些负面影响。
比如,明朝为了强化中央集权,维护皇权,取消了科举考试当中的其他科目,专考八股文。这种考试,严重地束缚了人的思想。虽然对中央集权确实有利,但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整个民族的发展。后来的清朝,几乎也完全照搬了明朝的科举制度,这两个朝代在科举制度方面,差别不大。
所以,在明清两代,只要你想做官,科举考试就是唯一的选择。除此之外,几乎没有任何选择。一场考试,就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考中了就能当官,如果名次特别好的话,还有机会做大官,而且机会特别大。考不中的话,那就只能一辈子做底层平民,没有任何权力或是地位。
在这种环境下,大家热衷于科举,甚至为科举考试付出一生,自然也就毫不稀奇了。
标签:
上一篇:历史上哪些王朝进行了迁都?各自的迁都情况如何? 天天新视野
下一篇:最后一页
凡本网注明“XXX(非现代青年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原标题:纪念拉赫玛尼诺夫诞辰150周年(引题)天交携手名家呈现浪漫经典(主题)今晚报讯(记者高丽)昨晚,天津交响乐团2023音乐季特别推出纪
2023-04-10 14:39
原标题:北京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开园这是4月6日在北京市昌平区拍摄的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无人机照片)。4月8日,位于北京市昌平区的大运河源
2023-04-10 14:50
原标题:浙江温州朔门古港遗址:实证千年商港再现“海丝”繁华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卢荡代睿综合文汇报、钱江晚报3月28日,2022年度全国十
2023-04-10 14:50
原标题:邰丽华“观音”下凡这些年很多年里,人们提起邰丽华的名字,就会想到2005年春节晚会上震惊华人世界的舞蹈《千手观音》,这支经典舞蹈
2023-04-10 14:36
原标题:蓝皮书显示:网络文学成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重要内容源头新华社上海4月8日电(记者余俊杰)全国网络文学工作会议4月6日至8日在上海举行
2023-04-10 14:48
原标题:北京中轴线:为《考工记》“理想都城”筑脊铸魂文汇报驻京记者彭丹英国人类学家约翰·里德在《城市的故事》中说道,罗马用石头建造的
2023-04-10 13:42
原标题:共同传承北京中轴文脉(主题)——2023北京中轴线文创大赛启动(副题)近日,2023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大赛在孔庙和国子监博
2023-04-10 13:55
原标题:青年京剧团《秦香莲》传承经典天津日报讯(记者刘莉莉摄影姚文生)昨晚,天津市青年京剧团在中华剧院演出该团保留剧目《秦香莲》,为
2023-04-10 13:48
原标题:睡不着的文人们睡不着时,你会做什么?有一年冬天,大雪,我在故乡,傍晚时与人喝酒,酒局结束后躺在旧居的床上。那是间平房,窗户镶
2023-04-10 13:35
原标题:阅读经典品味古籍之美4月8日,观众在“继往开来国韵书香——古籍保护与传承特展”中观看未修复的破损古籍。当日,“继往开来国韵书香
2023-04-10 13:50
原标题:监制惊悚喜剧电影《了不起的夜晚》正热映(引题)易小星:梦想是必需品也是奢侈品(主题)齐鲁晚报记者师文静由马凯编剧、执导,易小
2023-04-10 11:47
原标题:沈约的文学主张与齐梁诗风新变沈约是南朝著名的文学家,被誉为“一代辞宗”(《南史·任昉传》)。他的文学主张与诗歌写作,在新体诗
2023-04-10 10:48
原标题:话剧《春风十里不如你》:在中年的酒里痛饮青春的爱与梦春风沉醉的夜晚,根据作家冯唐小说《北京,北京》改编的话剧《春风十里不如你
2023-04-10 10:41
原标题:中国香港著名明星导师、作曲家许愿新书《离地半尺》出版(引题)为港乐而生解码港乐经典的生命魅力(主题)北京青年报记者张嘉 港
2023-04-10 10:39
原标题:“SUNdayFUN!周日看世界”异域文化交流活动河北廊坊启幕中新社廊坊4月9日电(宋敏涛王巍)9日,“SUNdayFUN!周日看世界”活动在河北
2023-04-10 10:39
原标题:细节决定成败东汉人陈蕃为我们所熟知,源自他的一句名言。范晔的《后汉书》和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对此都有记载,大意说,陈蕃十五岁
2023-04-10 10:36
原标题:百余件汉代文物山西展出再现两汉时期巴蜀地区繁荣景象中新社太原4月9日电(高雨晴胡健)东汉青铜摇钱树、西汉漆木马俑及骑马俑、中国
2023-04-10 09:39
原标题:儿童剧《彼得·潘》让观众直呼有点酷北京日报讯(记者李俐)儿童剧《彼得·潘》近日在南锣剧场首演,这是北京儿艺时隔多年再次将世界
2023-04-10 09:56
原标题:你知道阿拉善的皮雕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石佳 栩栩如生、精美别致的查玛面具,用十几种不同颜色的沙子绘出蒙古族女人,满是蒙古族
2023-04-10 09:53
原标题:原创话剧《惊梦》将在天桥艺术中心上演(引题)陈佩斯父子细说戏里戏外故事(主题)北京日报记者王润4月28日至5月7日,由毓钺编剧,陈
2023-04-10 09:35
原标题:河南文化节会密集举办背后的多重考量中新社郑州4月9日电(阚力)北沁花之芬芳、南飘茶之鲜香。今年4月以来,中部河南各地以牡丹、茶叶
2023-04-10 09:37
原标题:《只此青绿》之后韩真周莉亚新作来京亮相(引题)舞剧《咏春》舞武融合燃爆全场(主题)北京日报记者韩轩韩真、周莉亚,当今中国舞坛
2023-04-10 08:41
原标题:陈佩斯三代“同台”《惊梦》用悲剧内核呈现喜剧中新社北京4月9日电 中新社记者应妮被誉为中国喜剧界“无冕之王”的陈佩斯,只要坐在
2023-04-10 08:49
原标题:《这里冬天不下雪》演绎大湾区小人物的精彩生活新华日报讯(记者高利平)9日,首届全国小剧场戏剧“紫金杯”优秀剧目展演进程过半,由
2023-04-10 08:43
原标题:网络电影内容品质升级单片付费模式成市场新增量北京青年报记者肖扬2023年,中国电影市场迎来强势复苏。行至第十年的网络电影创作水准
2023-04-10 0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