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是如何评价袁绍的呢?为何评价不高呢?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往下看。
这段话虽出自《三国演义》,是罗贯中借着曹操的口说出来的,但有史料记载,曹操也确实说过类似的话,罗贯中只是把这些句子整理了一下,编成了段落说出来了而已。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袁绍这个人,胆小怕事,有点谋略做事情却不果断,想干大事又惜身,看到一点蝇头小利就不要命了,这种人怎么是英雄人物呢?
【资料图】
作为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作为击败袁绍的对手加发小,曹操的解释自然很有权威性,但是如果我们对曹操的话细加分析,就会发现其实曹操说的并不对。
首先袁绍这个人并不胆小,比如公元189年董卓要废掉少帝刘辩,另立刘协为帝,当时在朝堂上根本就没人敢反对,只有袁绍站了出来表示反对,于是董卓就威胁袁绍说,难道你就不怕我手里的宝剑吗?董卓说出这话,就是有要杀他的意思了,不想袁绍却丝毫不惧,立马回道,难道天下就只有你手上有宝剑吗?说着就要拔出剑跟董卓干起来了,在这个事件中,袁绍始终都没认怂,最后还扬长而去;
又如公元191年的时候,袁绍跟公孙瓒之间爆发了界桥之战,当时袁绍的部队以步兵为主,公孙瓒的部队以骑兵为主,而公孙瓒的骑兵是相当厉害的,主要用于对付匈奴,在当时叫白马义从,后来刘备手下著名的大将赵云被称为白马将军,那个时候赵云就在公孙瓒的部队中。有一次公孙瓒的2000多白马义从就包围了袁绍,而袁绍这边人很少,他身边的人就劝袁绍躲到墙后去,站在前线危险,可袁绍却丝毫不惧,亲自站在一线指挥作战,最后将包围他的白马义从给打跑了。
曹操对袁绍的评价其实并不对
从这两件事中,我们丝毫看不出袁绍是个胆小的人,反而会觉得袁绍是个非常勇敢的人。
我们再说说第二点,好谋无断,虽然说在官渡之战中袁绍犯了很多错误,但是在官渡之前,袁绍一生都在征战沙场,从未输过,而且几乎每一仗都是他亲自打的,也是他亲自指挥的,一个在战场上的常胜将军,怎么可能是个好谋而无断的人呢?公孙瓒也评价袁绍“袁氏之攻,似若神鬼”,就是说袁绍在进攻他的时候那个路数就跟鬼神一样,公孙瓒根本就摸不清路数。所以要说袁绍好谋无断,这点其实也说不通。
最后的那句“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基本就是在鬼扯了,这些其实都是人性,是任何人身上都存在的,即便是曹操也存在这样的问题。比如老曹在攻打张绣的时候,张绣向他投降,老曹就大摇大摆地进了宛城,进城后发现张绣的婶子不错就搞到手上风流了一夜,不过那一夜老曹也是损失惨重,张绣就乘机向老曹发动突袭,老曹的大儿子曹昂、大将典韦都在一战中战死了。老曹为了一时的美色就忘乎所以,还损失了儿子和大将,老曹身上不也有“见小利而忘义”的毛病么?所以这点还是说不通。
那么袁绍的失败既然不是曹操所说的那样,那袁绍究竟为何败了呢?
袁绍主要败在了官渡之战,而在官渡之战中有个非常关键的地方,就是袁绍的谋士许攸投靠了老曹,给老曹带去了大量的军事机密,比如袁绍的粮草存在了乌巢,乌巢附近的布防情况等等,老曹得了这些情报,才能率领一支轻骑兵队伍去突袭了乌巢。
其实突袭乌巢并没有奠定曹操的胜局,哪个时候袁绍手上还有十一二万的部队,曹操手上是三四万部队,在兵力上袁绍还是明显占优。要说袁绍是因为没军粮了导致的崩溃,其实也说不通,因为袁绍有青、并、冀、幽四州,有一个非常稳定的大后方,即便乌巢的粮草没了,他还可以从后方再调过来。而且许攸在见曹操的时候,就问过曹操还有多少军粮,一连问了好几遍,最后逼得曹操坦白,其实那会曹操也没军粮了。
那么同样在没有军粮的情况下,为什么单单是袁绍这边崩溃了,而曹操却没有崩溃呢?后来我们也知道,在乌巢被袭后,袁绍就派了大将张郃、高揽去攻打曹操,张郃和高揽打不下曹操,回去又怕袁绍责罚,就索性投降了曹操,在张郃、高揽投降后,袁绍大军才真正出现了崩溃,最后袁绍带着800骑兵狼狈逃走。
所以我们分析官渡之战,其实袁绍的优势非常大,不仅兵力上绝对占优,在后勤补给方面也是绝对占优的,之所以会输给曹操,其实关键在于许攸、张郃和高揽的背叛,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曹操这边没有人去投降袁绍,而袁绍那边的人会去投降曹操呢?
或许你会说这是因为袁绍凝聚力不行,在凝聚力方面,袁绍或许不如曹操,但袁绍的江山也是自己一刀一枪地打下来的。虽说袁绍家族四世三公,袁绍本人是个官二代、富二代,但袁绍是他的老爹袁逢和一个丫环生的,如今北京人骂人喜欢说你丫的,其实就是这个意思,就是骂你是丫环生的,说白了袁绍是庶出,与他的弟弟袁术就是天壤之别,袁术是袁逢的正妻所生,是嫡出,所以家产基本都给了袁术,袁绍基本是白手起家的。袁绍手下的大将颜良、文丑、张郃、高揽以及谋士沮授、许攸、郭图、逢纪、田丰这些人也都不是白给的,而是一个一个延揽过来的,如果说袁绍是个没有凝聚力的人,也是完全说不通的。
其实献帝是个关键
而袁绍真正的败因就在于他没有“挟天子以令诸侯”。
在我小的时候看《三国演义》,其中对于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作用并没有在意,但似乎“挟天子以令诸侯”又很重要,后来经过一些研究才发现这点还真的很重要。当时来说,汉朝已经存在了400多年,在这400多年中,汉朝始终把刘家江山这个正统的观念灌输到了士大夫阶层当中,刘家的正统其实早已深入人心。虽然我们也知道汉献帝就是曹操的傀儡,但好歹皇帝就在他手中,所以曹操在当时来说就是正统。
不仅袁绍那边的人投靠了曹操,后来刘表死后,当曹操出征荆州的时候,刘表手下的人立马想到的就是投降曹操,虽然荆州的势力并不弱,也能跟曹操比划几下;当曹操打到江东的时候,以张昭为代表的士大夫阶层首先想到的也是投降曹操,他们是惧怕曹操的实力吗?实力因素是有的,但这里面更大的关键还是在于曹操所代表的正统。
再比如说曹操的重要谋士荀彧,他也是为正统所感召而投了曹操,荀彧出于颍川,他就把当时颍川的大量名士都荐给了曹操,如郭嘉、司马懿、陈群、荀攸这些人,都是荀彧推荐的。后来曹操要当魏公,荀彧就知道曹操有取代汉朝自立的打算,荀彧也因此跟曹操闹掰,最后抑郁而死,从中我们就能看出,荀彧投靠曹操,其实投靠的并不是曹操本人,而是曹操所代表的正统。
所以对于士大夫来说,手里能捏着汉献帝,代表正统,在当时来说影响何其之大,“挟天子以令诸侯”,是那个时代真正的凝聚力。
而袁绍正因为没有“挟天子以令诸侯”,所以他的充其量也就是个军阀,他手下的人跟着他混,无非就是希望袁绍将来能做大做强,跟着袁绍喝汤吃肉,虽然也有凝聚力,但跟曹操正统的凝聚力比起来,根本是不能比的。
既然“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么重要,那为什么袁绍没有这样做呢?是他没机会吗?其实在汉献帝刚跑到洛阳的时候,袁绍与曹操都有机会把汉献帝迎到自己的地盘上去。而且,最早提出“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还是袁绍的谋士沮授,那么袁绍为什么会放过这么好的机会呢?
其实要弄明白这点,我们还要从袁绍的经历说起,当初董卓乱政的时候,袁绍反对的就是献帝取代少帝。后来董卓为了坐实献帝取代少帝这个事,就干脆杀了少帝,这样一来,灵帝也就只有献帝这一个儿子,献帝取代少帝的事情就生米成熟饭了,但即便事情到了这个份上,袁绍还是没认献帝。之后袁绍带着十八路诸侯建立反董卓联盟,其实反的也是献帝的朝廷,后来反董卓联盟散伙后,袁绍也还是不承认献帝,甚至一度想拥立宗亲刘虞为帝,还被刘虞拒绝了。所以既然之前袁绍一直反对献帝,却又要把献帝迎到自己地盘,并尊其为帝的话,对于袁绍来说,这得有多尴尬呢,完全是打脸了。
不过只是用打脸来解释袁绍没有迎汉献帝,也不完全说得通,袁绍或许可以脸皮厚一点,打脸就打脸吧,反正得了个巨大的好处,丢些面子又算什么呢?其实袁绍没有迎献帝,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就在沮授提出“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时候,袁绍身边的其他谋士都是反对的,反对的理由是很能站住脚,那就是迎献帝的代价太大。
其实献帝并不好伺候
如果袁绍把皇帝迎到了身边,皇帝要袁绍去做什么事情,袁绍究竟是做还是不做呢?而袁绍要干一件事,如果皇帝反对,那袁绍究竟是干还是不干呢?如果袁绍即不听皇帝的,也不按照皇帝的意思去干,那袁绍就会成为一个权臣,袁绍的身边就可能出现王允、吕布那样的人,最后就有可能遭遇董卓的下场。即便利用献帝最后得了天下,那袁绍究竟是篡位还是不篡位呢?如果篡位就会跟曹操一样,成了乱臣贼子,变成一张大白脸面对千秋万代,被人唾骂。而袁绍作为士大夫来说,他是要脸的,虽然献帝是个巨大的利好,但也是个烫手的山芋,所以袁绍才最终放弃了献帝。
而迎接献帝的曹操呢?表面上得了个巨大的利好,其实也付出了相当的代价。首先汉献帝其实是个非常聪明的人,他并不是因为把汉朝献给了曹魏才得了献这个谥号,献这个谥号本身就是聪明睿智的意思,当初董卓一眼就看上了献帝,觉得献帝聪慧过人,董卓其实并没有看走眼。
我们纵观献帝的一生,他一直就是个傀儡皇帝,从来就没有实权,可他就利用皇帝这个身份,还搞出了很多事情。比如董卓时期,献帝就跟王允、吕布这些人搞到一起,搞掉了董卓的老命。后来到了曹操那里,还搞出过衣带诏事件,让董承和刘备拿着诏书去讨伐曹操。还有一次,曹操去接见献帝,在进宫的时候只有曹操一人前去,守卫的禁军则站在一旁全副武装,如果当时献帝跟那些禁军串通好,是可以随时要了曹操的命的,曹操形容那次觐见献帝,吓得“汗流浃背”,汗流浃背这个成语也是这么来的。此后,曹操就没去见过献帝,而是采取通信的方式与献帝联系。可以说,献帝给曹操制造了很多麻烦,曹操也是咬着牙跟献帝打了一辈子的交道,这其中的滋味其实也是很难受的。
所以总的来说,袁绍家族的垮台,并不是袁绍的能力不如曹操,相反袁绍其实是个能力相当强的人,袁家垮台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没能迎接献帝,没能代表正统,在凝聚力上远不及曹操,才最终被曹操所击败。
标签:
上一篇:兵力如此悬殊,袁绍为何会惨败于曹操呢?|环球速看
下一篇:最后一页
凡本网注明“XXX(非现代青年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原标题:南中轴旁海派弄堂泰安里焕新迎客(主题)西城又有9处文物找到专属“管家”(副题)北京日报记者张骜在遍地胡同的北京西城,有一条海派
2023-04-04 09:52
原标题:本市推出39项清明文化活动(主题)邀市民到博物馆感受传统缅怀先辈(副题)北京日报讯(记者李祺瑶)射柳、绘纸鸢,体验清明习俗;以
2023-04-04 09:46
原标题:科技赋能让博物馆数字可感、更接地气中国文化报记者连晓芳科技创新是文物事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
2023-04-04 09:38
原标题:河北馆陶发现118页清朝时期家谱最早距今203年记者赵鸿宇记者获悉,河北省馆陶县文保人员近日在该县柴堡镇东刘庄村发现了118页《闫氏家
2023-04-04 08:32
原标题:西藏文物考古取得系列重要新发现和新成果新华社拉萨4月3日电(记者春拉、刘洲鹏)记者从3日举行的西藏文物考古成果公众分享报告会上获
2023-04-04 08:47
原标题:故宫专家如何鉴宝?高科技助力“火眼金睛”破解古董局中局!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张鹏杨萌孟紫薇作者孙昊这是故宫文物专家们的日常工作
2023-04-04 08:47
原标题:配音界顶流“塌房”引关注专家建议(引题)将道德失范与法律惩戒挂钩规范配娱行业(主题)法治日报记者赵丽法治日报实习生胡淼采访动
2023-04-04 08:41
原标题:停车棚墙面绘出敦煌飞天(主题)“星梦停车棚”开出岩彩绘画新展(副题)新民晚报记者赵玥“太美了!”“我们的停车棚又开新展览了!
2023-04-04 05:44
原标题:一座没有纸质书的图书馆(主题)走进临港科技智慧图书馆(副题)新民晚报记者徐翌晟虽然没有图书馆特有的书香,但连通世界的网络与技
2023-04-03 16:41
原标题:“南张北齐——张大千齐白石书画艺术特展”在京举办近日,由荣宝斋和龙美术馆联合举办的“南张北齐——张大千齐白石书画艺术特展”移
2023-04-03 14:32
原标题:故宫走出宫门去考古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蒋肖斌故宫博物院在2020年举办“绝域苍茫万里行——丝绸之路(乌兹别克斯坦段)考古成果展”,
2023-04-03 14:48
原标题:《泰坦尼克号》三度上映天津日报讯(记者张钢)20世纪影业日前宣布,经典电影《泰坦尼克号》今日在全国第三次上映,纪念该片上映25周
2023-04-03 13:44
原标题:京剧《伍子胥》亮相中华戏曲精品邀请展(图)天津日报讯(记者刘莉莉摄影姚文生)昨晚,市青年京剧团在中华剧院演出经典剧目《伍子胥
2023-04-03 11:53
原标题:70件明清花鸟画藏品赴美展出人民日报海外版天津电(记者龚相娟)记者从天津市文旅局获悉,近日,“河上花:中国花鸟画之道”展览亮相
2023-04-03 11:33
原标题:“音乐下午茶”送来诗情画意(图)翟志鹏摄影姚文生天津日报讯(记者翟志鹏摄影姚文生)作为天津交响乐团“周日音乐下午茶”系列音乐
2023-04-03 11:41
原标题:4月大银幕,二次元带来“回忆杀”羊城晚报记者李丽最近大家都被“潮”到了吗?快到影院,接受一波二次元的“阳光”吧。本月,来自多国
2023-04-03 10:47
原标题:《美术里的中国》第三季邀您共赏“实验水墨”描绘的梦想之途笔墨变革创新,绘写时代图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纪录片《美术里的中国
2023-04-03 10:41
原标题:李白故里文化旅游节举办人民日报绵阳4月2日电(记者王明峰)近日,2023年绵阳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暨李白故里文化旅游节在四川省绵阳
2023-04-03 10:40
原标题:探索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江西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引题)古窑添薪文旅“上新”(文化市场新观察)(主题)人民日报记者朱磊核
2023-04-03 10:53
原标题:“内蒙古印象”摄影展举办人民日报北京4月2日电(记者张枨)1日,“内蒙古印象”摄影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本次摄影展由中国美术馆、内
2023-04-03 10:36
原标题:加演《红旗颂》感动观众,公开排练回馈学子,对北京艺术中心充满期待(引题)“铁人”捷杰耶夫马不停蹄北京行(主题)北京日报记者高
2023-04-03 09:37
原标题:中芭上演浪漫主义芭蕾巅峰之作最轻盈的“吉赛尔”在中国北京日报记者李洋鲜少有一部西方芭蕾舞剧,能充分彰显中国演员的优势与特殊风
2023-04-03 09:53
原标题:中国国家博物馆:(引题)让文物“动”起来、“变”起来、“活”起来(主题)中国文化报记者刘源隆进入数字信息时代,文博资源与数字
2023-04-03 09:44
原标题:汤家班来京奏响地道江南丝竹北京日报讯(记者高倩)在国人关于“江南”的文化想象里,丝竹管弦是不可或缺的音乐底色。4月1日,上海汤
2023-04-03 09:53
原标题:第八届中国原创话剧邀请展开幕中国文化报讯(记者刘淼)3月30日,由国家艺术基金资助,中国国家话剧院、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
2023-04-03 0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