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范雎在长平之战之后为什么要阻止白起灭赵?-热文

时间:2023-03-30 11:39:21    来源:趣历史网    


(资料图)

根据历史记载“长平之战”赵国战败,并且元气大伤。那么范雎在长平之战之后为什么要阻止白起灭赵? 下面趣历史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其中原因。

当时秦军统帅白起下令乘胜追击,迅速夺取了赵国的武安、皮牢、太原等地,并对赵国国都邯郸形成合围之势。然而就在赵国危在旦夕之际,秦国相范雎却极力反对灭赵,并成功说服秦昭襄王让白起立即班师回朝。白起不敢违抗王命,只好下令撤军,邯郸之战功亏一篑。

统一天下是秦国的国策,而攻灭赵国则是统一的最重要一步,为什么身为宰辅的范雎要阻止白起灭赵呢?根据《资治通鉴》中的记载,“长平之战”中赵国遭到重创,而与赵国同为三晋的韩、魏两国也深感唇亡齿寒,因此派使者苏代来到秦国。

苏代知道范雎与白起不和,因此就以重金贿赂范雎,并对他说道:“如果武安君(白起)攻灭赵国,秦王就会让他担任三公,到时候您就要屈居武安君之下了。更何况天下百姓都不喜欢秦国,如果赵亡,北地入燕,东地入齐,南地入韩、魏,秦国其实得不到多少好处。与其这样,不如让赵国割地求和,这样既对秦国有利,也让武安君无功可立,岂不两全其美。”范雎听后深以为然,于是就出面阻止了白起灭赵之事。

《资治通鉴》中的这段记载给人感觉好像范雎是一位奸相,将个人利益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然而深入分析却不难发现此事并没那么简单。

范雎想要阻止白起灭赵,他就必须要成功说服秦王。而秦昭襄王是秦国历史上最英明的君主之一,且执政时间长达五十多年。以他的能力和从政经验,绝不可能听到一番忽悠就会被轻易绕进去。所以从这点就可以看出,秦昭襄王也必定认为继续攻打赵国并非上策。

“长平之战”虽然是以秦国大胜告终,可大家都能明白“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道理。赵国虽然遭到了重创,但秦国显然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比如战斗减员、粮饷方面的巨大消耗。

白起作为一名军事统帅,他看到的是战斗时机方面的把握,即赵国暂时无力反抗,秦军应一鼓作气将其攻灭。而秦昭襄王和范雎作为政治家,他们考虑到的则是全局利益。比如秦军在经历“长平之战”后急需休整,要是短时间内无法攻下邯郸,秦军士气是否会受到影响,后勤补给能否供给得上。即便能攻下邯郸,秦国又是否会遭到其他诸侯国的合纵抵抗;赵人视秦人为世仇,长期守住赵地需要花费多少治理成本等等。

因此纯粹从军事上考虑,秦国当时确实具备了攻灭赵国的条件。但从政治、经济、民心等方面考虑,秦国想要吞下赵国并没那么容易,搞不好还会消化不良,反受其害。所以白起有他灭赵的理由,范雎有他不灭赵的理由,不能简单评判谁对谁错,只是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问题也不相同,仅此而已。

标签:

相关新闻

凡本网注明“XXX(非现代青年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

热文推荐

焦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