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建宁王李倓生前没当过皇帝,为什么死了却被追谥为皇帝?|环球要闻

时间:2023-03-22 10:35:25    来源:趣历史网    

自古皇家难有亲情,因为大家都抢着当皇帝,那么建宁王李倓生前没当过皇帝,为什么死了却被追谥为皇帝?其实这主要是因为安史之乱的患难让李豫与李倓的兄弟感情更加深厚的缘故。

在李豫和李倓的爷爷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晚年爆发了几乎颠覆盛唐的安史之乱,以安禄山和史思明为首的叛将率军攻克了东都洛阳,随即又攻下了大唐都城长安的门户潼关,眼看长安处于叛军威胁之下,年老昏庸的李隆基被吓坏了,他赶紧带着宠爱的杨贵妃和王公贵族逃往成都。


(资料图)

李隆基逃到马嵬驿的时候,跟随李隆基逃亡的禁卫军都对杨贵妃和其兄杨国忠误国不满,因此产生了禁军哗变,杨国忠被愤怒地禁军当场乱刀砍死,李豫和李倓的老爹也就是当时的太子李亨和禁军将领陈玄礼劝李隆基赐死杨贵妃。

杨贵妃被赐死后,禁军还是对李隆基不敢抵抗叛军一味逃跑很不满,他们认为皇帝只知逃跑,毫不顾及前线奋战抵御叛军的士兵,所以都不想跟李隆基走了。

李隆基一看这种情况,他为了能让自己尽快顺利跑到成都,于是他就下了一道圣旨,让儿子李亨代替自己留在前线与将士们共同抵御叛军。

李隆基这个圣旨可把李亨吓懵了,他也不敢留在前线抵御叛军,当众将士都劝李亨留下来抵御叛军时,他却冠冕堂皇的说道:“至尊播迁,吾不忍离左右,俟吾见上奏闻。”

李亨这意思就是说他老爹在前面跑,他得陪着老爹一起跑,留在老爹身边好能尽孝道啊。

说完这话李亨就翻身上马想去追上李隆基一起去成都,其实孝顺不过是李亨的挡箭牌而已,他确实也是真的不敢留下抵御安禄山的叛军。可是试想一下,如果皇帝和太子都跑了,那军心肯定就散了,军心离散的话,那大唐可就再难翻盘了。

在这种关键时刻李倓站出来劝阻了老爹李亨逃亡成都的想法,当时的李倓大概也就20岁左右,虽然年纪不大,但是大局观要比老爹和爷爷都强多了,他坚持反对李亨逃到成都去,他对李亨说道:“逆胡犯阙,四海分崩,不因人情,何以兴复!今殿下从至尊入蜀,若贼兵烧绝栈道,则中原之地拱手授贼矣。人情既离,不可复合,虽欲复至此,其可得乎!不如收西北守边之兵,召郭、李于河北,与之并力东讨逆贼,克复二京,削平四海,使社稷危而复安,宗庙毁而更存,扫除宫禁以迎至尊,岂非孝之大者乎!何必区区温情,为儿女之恋乎!”

李倓这意思就是说如果老爹你作为太子都跑了,那大唐的江山谁来收复,如果皇帝和太子都跑到成都,那岂不是把中原之地拱手让给叛军,老爹你应该召集郭子仪和李光弼的西北边军共同讨逆,你只有扫平叛军收复都城才是对皇帝尽了最大的孝道。

李倓这番话说的是句句在理,愣是把他爹李亨说的是哑口无言,李倓的话也得到了当时还是广平王的李豫还有李亨的心腹太监李辅国的赞同,因此李亨只得硬着头皮听从了儿子们的建议留了下来。

但是当时的长安周围都是叛军,留下来往哪走呢?李倓又建议李亨去朔方召集军队,为何要去朔方?李倓认为李亨曾出任过朔方节度使,朔方的将士比较能拥护李亨,而且安禄山的叛军并未攻到朔方,正好就可以在朔方建立根据地。

于是李亨听从了李倓的建议向朔方出发,李亨与李隆基分道时护卫兵力不过千余人,在逃往朔方的路上李亨以太子的名义又聚集了一些战败的官军,而兵力不过三千余人,兵都是败兵,士气低下,人困马乏,物资也缺乏,每天还要和安禄山的叛军战斗,条件非常艰苦。

这时候又是李倓站了出来,他主动负责殿后,并且与士兵们同甘共苦,每遇战斗他必身先士卒,这才一路顺利的掩护李亨跑到了朔方镇的治所灵武。

据《旧唐书》记载:时败卒胆破,兵仗不完,太子既北上,渡渭,一日百战。倓自选骁骑数百卫从,每苍黄颠沛之际,血战在前。太子或过时不得食,倓涕泗不自胜,上尤怜之,军士属目归于倓。

这意思就是说李亨能顺利抵达灵武,多亏了李倓的浴血奋战护送而来,同时李倓作战骁勇也深受将士拥护和爱戴。

抵达灵武之后,李倓又找到大哥李豫和李亨的谋士李泌商议,建议让李亨尽快在灵武登基为帝,尊成都的李隆基为太上皇,这样李亨才能更加名正言顺的聚集大唐军队攻打叛军收复失地。

于是在李倓、李豫和李泌的劝说下,李亨在灵武即位是为唐肃宗。李亨登基后册封李豫为皇太子,并打算册封三子李倓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全权负责平定安史之乱。但是李亨的这个想法被谋臣李泌所否定,李泌认为李亨应该把兵权交给太子李豫,否则太子坐镇后方,李倓这个弟弟在前线率军杀敌,很容易造成唐太宗李世民和哥哥太子李建成那样的兄弟争位局面。

李倓也不想当兵马大元帅的职务,他深知祖上玄武门之变的手足相残悲剧,他担心如果掌控军权之后,局势发展就不会由他所控制,因此他极力推辞兵马大元帅之职,并且把当初的战功都归结在哥哥李豫身上。

因此在李泌的劝说和李倓的谦让之下,李亨最终任命李豫为太子兼天下兵马大元帅,全权在前线率军平定安史之乱。后来李倓特意去拜谢李泌,他对李泌称:“此固倓之本心也。”

由于李倓的谦让和拥护,李豫也对这个三弟十分感激和喜爱,兄弟二人的感情也因为这场安史之乱见到了真情。此后李豫在李泌和郭子仪等人的帮助下终于顺利的收复了长安,并迎回了李亨和李隆基父子二人,不过李豫还要常年在外统军作战收复其他的失地,而李倓则一直留在长安陪伴在李亨身边。

李倓为了保护哥哥李豫而被害死

李豫常年在外征战,可是他的太子之位却让后方的张皇后十分垂涎,张皇后由于在安史之乱中对李亨不离不弃,与他共患难,因此李亨登基之后就册封她为皇后。可是她当了皇后之后并不满意,因为李豫并非她所生,所以她就想让自己生的儿子李侗取代李豫成为太子。

于是张皇后笼络了李亨的心腹太监李辅国,两人结成同盟准备扳倒李豫的太子之位。后来张皇后和李辅国经常在李亨面前抹黑李豫,这也使得与李豫感情深厚的李倓十分气愤,李倓经常在李亨面前替李豫辩护,后来李倓更是请李亨废掉张皇后和诛杀李辅国。

李亨当然不舍得废掉张皇后和诛杀李辅国,因此李倓每次说这些话的时候都会被李亨所呵斥,李倓也越发对张皇后和李辅国不满,时常对人说总有一天要手刃这两个奸佞小人。

就这样李倓就被张皇后和李辅国所憎恨,因此二人合计先除掉李倓再对付李豫,于是二人就把矛头从李豫转向了李倓。

后来张皇后和李辅国趁着李豫和李泌都在前线作战时,二人趁机向李亨进谗言,称李倓因没有得到天下兵马大元帅之职而憎恨李豫,扬言总有一天要废掉李豫成为太子。

这些谗言让李亨十分生气,因为李亨本来就忌惮李倓的勇武和能力,所以他担心将来会再酿成李世民诛杀大哥李建成那样的玄武门之变手足相残的悲剧。于是李亨在没有和任何人商量的情况下,仅凭张、李二人的谗言就派人赐李倓自尽。

李倓无奈之下不能违背君命,只得服毒自尽。可以说李倓是为了保护在前线的李豫,在后方独自与张皇后和李辅国斗法,最终李倓被张皇后和李辅国合力陷害而死,他算是为了保护李豫而死,所以李倓被赐死的消息传到前线让李豫十分悲痛,李豫时常为此悲伤流泪。

李豫后来收复洛阳派李泌回长安报喜,李泌就和李亨说起了李倓被赐死的事情,李泌问李亨为何要赐死李倓,李亨称李倓有图谋太子之位的野心,为了政局稳定他必须得死。

据《旧唐书》记载:明年冬,广平王收复两京,遣判官李泌入朝献捷。泌与上有东宫之旧,从容语及建宁事,肃宗改容谓泌曰:“倓于艰难时实得气力,无故为下人之所间,欲图害其兄,朕以社稷大计,割爱而为之所也。”泌对曰:“尔时臣在河西,岂不知其故。广平兄弟,天伦笃睦,至今广平言及建宁,则呜咽不已。陛下之言,出于谗口也。”帝因泣下曰:“事已及此,无如之何!”

这意思就是说李泌告诉李亨,李倓实际上和李豫兄弟感情极为深厚,李豫在前线听闻李倓被赐死的消息时悲痛万分,李倓之死完全是被人谗言所陷害,这时候李亨才明白自己错杀了最有能力且勇武的儿子,痛哭着后悔莫及。

李泌担心张皇后和李辅国继续给李亨进谗言陷害李豫,他就用武则天次子李贤所写的《黄台瓜辞》提前给李亨打预防针。

《黄台瓜辞》中云: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令瓜稀,三摘犹尚可,四摘抱蔓归。

这个写作背景是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共生育了四个儿子,本来立长子李弘为太子,但是李弘贤能且深受百姓和朝臣的拥护爱戴,会妨碍武则天将来揽权,因此李弘被武则天暗中陷害而死;李弘死后次子李贤成了太子,但是李贤又因妨碍武则天揽权,被武则天所废贬到贵州而死,李贤写《黄台瓜辞》的目的就是劝母亲不要对儿子赶尽杀绝,结果李贤还是死了;武则天与李治的第三子李显和第四子李睿也是几经废立险些被害。

李泌用这首《黄台瓜辞》就是想劝告李亨,李倓之所以被赐死就是因为他对儿子的不信任,既然李倓已经算是摘了一个瓜了,就不要再摘第二个瓜了,而第二瓜指的就是李豫。其意就是希望李亨已经冤杀了一个儿子就得吸取教训,不要再因谗言杀第二个儿子李豫了。

此后李亨果然听从了李泌的劝告,任凭张皇后和李辅国如何在他面前进谗言陷害李豫他都不为所动。

后来随着张皇后的李侗夭折,李辅国对她彻底失去信心,李辅国认为李亨是决意传位给李豫了,于是他果断与张皇后反目,改为支持李豫继位。

李亨去世后,张皇后企图趁乱拥立李亨次子越王李系继位,而李辅国则抢先发动兵变先杀了李系,又将张皇后抓住,并宣布拥立李豫继位,至此李豫继位是为唐代宗。

李豫继位之后没有忘记三弟李倓的仇恨,他先是逼张皇后自尽,然后又将李辅国明升暗降架空起来,很快李豫就派人将李辅国暗杀,李辅国死后李豫特意给他上了一个丑字恶谥,至此李豫在继位之后就很快替弟弟李倓报了仇,把张皇后和李辅国全部整死。

虽然报了仇,但是李豫还是十分怀念和追思李倓,他先是追封李倓为齐王,后来又在大历三年(768年)时,做了出乎所有人意料的事情,他决定要追封李倓为皇帝,他的这个想法遭到了朝臣的反对。

朝臣们认为李倓既不是嫡子也不是长子,他不像李隆基的大哥李宪那样本来可以成为太子却让位给了李隆基,所以才被李隆基追谥为让皇帝;也不像李亨的大哥李琮那样是长子,只因打猎时面部受伤才没能成为太子,死后被李隆基追谥为太子,后来又被李亨追谥为奉天皇帝。

所以李倓与李宪、李琮不同,不能追谥为皇帝,朝臣们都建议李豫效仿李隆基追谥二哥李成义、四弟李范、五弟李业为太子那样,追谥李倓为太子,然后赐他陪葬李亨的陵寝就行。

可是李豫却坚持要追谥李倓为皇帝,李豫深情的对朝臣说:玄宗追谥三位兄弟为太子是出于兄弟友爱,可是玄宗的三位兄弟哪个有大功于国家,我的弟弟李倓不仅有大功于国家,他还是替我而死,他的这些功绩岂是玄宗的三位兄弟可以相比的。

于是李豫最后追谥李倓为承天皇帝,并给他营建了皇帝规格的陵寝,号曰顺陵。李倓被赐死时并未结婚,李豫还特意给他配了一桩阴婚,李豫特意把姑姑兴信公主所生的已经夭折的第十四女张氏配阴婚给了李倓,追谥张氏为恭顺皇后,将两人并骨于顺陵。

据《新唐书》记载给李倓迁坟时还出现了灵异事件:遣使迎丧彭原,既至城门,丧輴不动。帝谓泌曰:“岂有恨邪?卿往祭之,以白朕意。且卿及知倓艰难定策者。”泌为挽词二解,追述倓志,命挽士唱,泌因进輴,乃行,观者皆为垂泣。

这意思就是说李倓的棺材走到城门时任谁都推不动,李豫就与李泌商量这件事,李豫认为这是弟弟李倓地下英魂还有心事未了,所以不想出城,由于李倓生前最为敬重李泌,因此李豫请李泌亲自给他撰写祭文表达自己对他的哀思之情,并让李泌代替自己去现场宣读。

说来也奇怪,李泌写完祭文现场宣读,追述了李倓的志向和李豫对他的哀思,果然灵车就可以推动了,在场的百姓看到这一幕无不被这种皇家兄弟亲情所感动的痛哭流涕。

写在最后

这就是大唐承天皇帝的由来,李倓的事迹不管是后来被唐朝官方包装而来还是出自李豫的真情实感,这都算是历史上比较罕见的皇家兄弟之情。

说来也有意思,大唐开局是由李世民和李建成手足相残开始,而李隆基、李亨、李豫祖孙三代却没有按照老祖宗李世民的剧本发展,祖孙三代上演了一幕幕皇家手足情深的大戏,也算是能在九泉之下让大唐创始人唐高祖李渊慰藉了,至少说明了老李家可不是光会内讧。

标签:

相关新闻

凡本网注明“XXX(非现代青年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

热文推荐

焦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