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朱元璋和马皇后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都说,男人一旦有了钱,就容易学坏。古往今来,男子升官发财,抛弃糟糠之妻,另结新欢的例子不胜枚举。但是,万事总有例外,有薄情郎,也有重情人,比如朱元璋,就是其中一个。
(资料图)
孝慈高皇后马氏和朱元璋合葬于明孝陵,明孝陵坐落于江苏省南京市钟山南麓玩珠峰下。1381年(洪武十四年),朱元璋命中军都督府佥事李新主持陵墓的营建工程,第二年八月,马皇后去世,九月葬入此陵墓,定名为“孝陵”。
朱元璋登基做了皇帝之后,非但没有嫌弃发妻,相反,还立了马氏为皇后,更在马氏死后,始终没有重新立皇后,也堪称一段重情重义的佳话了。那么,是什么促使朱元璋如此珍视马氏,对她矢志不渝,不离不弃呢?经过分析,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朱元璋的穷苦出身,使得其对于来之不易的婚姻倍加珍惜。朱元璋出身贫苦,家徒四壁,父母兄弟皆死于瘟疫,因为家庭贫困,家人都是用草席埋葬,丧事更是草草了事,所以,朱元璋不仅穷,而且还是个孤儿,家庭条件非常差。
他能够最后走入仕途,也是因为无依无靠之后投奔了郭子兴,才得以有了新的生计。所以,这样的一个穷小子,能有姑娘不嫌弃,愿意嫁给自己,当然是非常珍惜的了。结发夫妻,患难真情,马氏对朱元璋也是情真意切,夫妻感情甚好。
马氏,名为马秀英,是安徽人氏,从小就没了母亲,后因其父亲杀人逃难,将其托付给了交情甚好的郭子兴照顾。郭子兴将马氏视如己出,当亲闺女一样看待,特别是马父最终客死异乡,郭子兴对马氏就更好了,据说,郭子兴还亲自教她写字读书,当儿子一般培养。
马氏后来出落成一个端庄秀丽的大姑娘,除了因为没有裹脚,而生得一双大足之外,没什么缺点。马氏和朱元璋可以说是情投意合的,马氏对于这个当过小和尚的丈夫甚是爱慕,对他也是非常好的。
相传,有一次,朱元璋因为郭子兴儿子的挑拨离间被郭子兴处罚,关起了禁闭,并罚他不许吃饭。作为媳妇,马秀英肯定是非常着急的,便从厨房偷偷拿了一个刚出锅的馒头,准备给丈夫送过去。就在马氏送馒头的途中,遇到了义母张氏,为了不让母亲发现自己偷偷给丈夫送饭,她就把馒头揣进了怀里,结果,前胸都给烫伤了,足以见得马氏与朱元璋之间的感情之深。
朱元璋传统观念严重,对于嫡庶之分非常重视。朱元璋称帝之后,马秀英作为皇后,其生育的子嗣自然都是嫡出了。朱元璋对于嫡庶关系非常重视,所以,对于皇位的继承人,自然也必须是在嫡系这边选拔了,先后立的两个太子,都是他与马氏的嫡系子孙。马皇后贤良淑德,母仪天下,是一位非常称职的皇后。对于马秀英的贤惠,就连历史学家都给予肯定。
他们认为:马氏的出现,是中国国代帝王后宫中的一位典范人物,是一位优秀的女性。马氏从小接受教育,贤良淑德,通情明理,做了皇后之后,曾多次劝诫朱元璋要做一位明主,要施仁政,不要滥杀无辜。马氏告诫朱元璋,二人是结发夫妻,都是从贫苦家庭走出来的,不能因为如今做了皇帝而贪图奢华,忘了本分,要体恤民众,不能滥杀无辜。
要不是有马氏这样的贤惠妻子,朱元璋不一定要作出什么歹事,要杀多少人呢?
作为皇后,马氏还恪守妇道,勤俭节约。在后宫之中,马氏处处做表率,从不铺张浪费,良好的人品,让后宫嫔妃无人不服,是一位宅心仁厚的皇后。朱元璋对于自己的妻子非常了解,对她的贤能也了然于心,所以,在马皇后生病之时,朱元璋更是送饭喂药,照顾于床边,这在历代皇帝之中,也是很少见的。
还有就是马皇后通情达理,对于嫔妃都很善待。马氏虽然与朱元璋感情甚好,但是,她也深知帝王后宫之事,十分包容朱元璋丰富的后宫生活。据史料记载,朱元璋的嫔妃大概有四十余位,马氏与这些嫔妃的关系都非常好。对于朱元璋的风流之事,马氏除了劝诫其要知道节制以外,一般都不会横加干涉。
并且,在自己病重之时,她还不忘告诉朱元璋:在自己死后,要找一个贤明的女子续后。想来这样宽宏大度,知书达理的妻子,有哪个丈夫能不爱呢?马氏终于在她51岁的时候去世了,朱元璋在其死后,泪如雨下,痛心不已。为了纪念发妻,朱元璋给予了其非常高的荣誉,谥之“孝慈昭宪至仁文德承天顺圣高皇后”,并且,再也没有重新立后。
据《明书·懿文皇太子纪》记载:朱元璋与陈友谅对战时,曾被对方追击受伤,马氏背着伤重的朱元璋逃跑,太子朱标为此绘有图像,放在怀中。后来朱标与父亲朱元璋政见不合,朱元璋追打他,朱标故意把图像遗落在地,朱元璋见到,痛哭一场,也不打儿子了。
从这里,我们足以看出,朱元璋对于马氏的爱之深,情之切。
参考资料:
【《明史》、《广阳杂记》、《明书·懿文皇太子纪》】
标签:
上一篇:刘恒发妻代王后所生的孩子为什么全部死去,是否有人暗害? 报资讯
下一篇:最后一页
凡本网注明“XXX(非现代青年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原标题:芭蕾舞蹈组诗《榜样》在京首演人民日报海外版电(记者赖睿)3月5日,学雷锋纪念日当天,以弘扬雷锋精神为主题的芭蕾舞蹈组诗《榜样》
2023-03-10 10:47
原标题:第十一届全国杂技展演3月16日山东三城启幕中国文化报讯(记者于帆)3月9日,文化和旅游部召开第十一届全国杂技展演新闻发布会,介绍展
2023-03-10 09:54
原标题: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宋秋:(引题)打造巴蜀石窟寺文旅走廊,彰显中华文化魅力(主题)巴蜀石窟寺是中国石窟寺文
2023-03-10 09:48
原标题:《逃出白垩纪》内地定档(引题) 未来人误闯史前世界(主题)羊城晚报记者邵梓恒索尼电影宣布,好莱坞动作惊悚视效巨制《逃出白垩纪
2023-03-10 08:35
原标题:毛晓彤张俪携手成长路“渴望CP”三十年再聚首《心想事成》开播看点多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北京爱奇艺科技有限公司、北京青春你好文化
2023-03-09 16:44
原标题:关于娱乐圈的这几个“毛病”,不少代表委员都发声了!中新网北京3月9日电(刘越)3月9日,2023全国两会进入第6天。这段时间,来自各地区
2023-03-09 15:40
原标题:孙松张凯丽三十年后携手《心想事成》北京日报讯(记者李夏至)以北京作为故事背景,讲述新北京题材的现实剧《心想事成》,今日起在CCT
2023-03-09 15:47
原标题:欧版音乐剧中国化尚需夯实地基(主题)——观《安娜·卡列尼娜》中文版(副题)颜榴2016年,莫斯科轻歌剧院将60万字的托翁巨著《安娜
2023-03-09 15:35
原标题:国家大剧院邀妇女代表看《山海情》北京晚报讯(记者高倩)昨晚,改编自2021年同名热播电视剧的国家大剧院原创民族歌剧《山海情》再次
2023-03-09 15:54
原标题:江南之“物”的文化性王国伟最忆是江南,我们忆的路径在哪里?以环太湖流域区位为核心的江南地区,历史上先进的生产方式,总是伴生着
2023-03-09 15:40
原标题:歌仔戏传承“老带新”:乡音袅袅情牵两岸中新网福州3月9日电(叶秋云)“新生代演员青黄不接,地方剧种普遍面临着这个问题。”厦门歌仔
2023-03-09 14:41
原标题:山西朔州后寨墓地东周时期墓葬发掘资料公布近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对外公布山西朔州后寨墓地东周时期墓葬发掘资料。后寨墓地位于山西
2023-03-09 14:53
原标题:第七届天桥·华人春天艺术节16日开幕27部舞台精品将轮番上演北京晚报记者王润3月16日至6月25日,以“追风逐月为见春山”为主题的第七
2023-03-09 14:48
原标题:原创小剧场作品《大真探赵赶鹅》走红京味悬疑互动打造全新沉浸体验北京日报记者王润“北京终于有了真正属于咱自己的沉浸式小剧场作品
2023-03-09 14:41
原标题:《逃出白垩纪》定档3月31日好莱坞视效大片带来高能激战好莱坞动作惊悚视效大片《逃出白垩纪》3月8日宣布定档3月31日,定档预告及海报
2023-03-09 14:32
原标题:公路寻访纪录片以国际视角呈现中国活力(引题) 《下一站出口》纪录频道播出(主题)今晚报讯(记者刘桂芳)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
2023-03-09 13:36
原标题:甪直水乡妇女服饰展苏州开展展现江南“青莲衫子藕荷裳”之美中新网苏州3月8日电(记者钟升)衣衫上蓝绿色的色调,与江南的一汪碧水相互
2023-03-09 10:50
原标题:做女红、养宠物、看表演……宋代女性:我很忙宋朝经济文化的空前繁荣,在墓葬中也有所彰显,受“视死如生”丧葬观念的影响,墓葬装饰
2023-03-09 10:39
原标题:舞绘《千里江山图》6月再临天津大剧院(引题) 《只此青绿》开启沉浸式赏画(主题)今晚报讯(记者高丽)记者从天津大剧院获悉,为津
2023-03-09 10:39
原标题:最初的“尚方宝剑”是一把黄金斧子?钺(yuè)的本字是“戉(yuè)”,就是一种斧头,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石斧。钺最初只是一
2023-03-09 10:39
原标题:跨时空古今对话多舞台沉浸体验(引题) 《典籍里的中国》让典籍“活”起来(主题)今晚报讯(记者刘桂芳)《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目
2023-03-09 10:36
原标题:《逃出白垩纪》定档史前地球濒死逃生北京青年报记者肖扬8日,好莱坞动作惊悚片《逃出白垩纪》宣布定档3月31日,定档预告及海报也同步
2023-03-09 09:41
原标题:本月有《荒原》《回廊亭》两部新片上映(引题) 任素汐:好好生活好好演戏(主题)将于3月10日上映的电影《回廊亭》中,任素汐有一句
2023-03-09 09:49
原标题:“社会时钟”里,你该拥有怎样的人生新华日报记者王慧25岁毕业找工作,30岁之前结婚成家,40岁事业有成,60岁退休养老照顾孙辈。这似
2023-03-09 09:48
原标题:企业、社区、学校、农村,青岛市城阳区处处可读书(引题)挖掘全民阅读“城阳样本”(主题)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张嫱通讯员林子涵阅
2023-03-09 0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