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古代科举高中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引言
(资料图)
谈起考试,在今天来说很多人都可能觉得首推公务员考试和高考,比较这两个考试是决定广大学子前途命运的关键之路。公务员考试每年都是大热,竞争激烈,特别是很多热门岗位甚至是万里挑一,能够成功上岸的幸运儿除了必备的实力之外,还需要点点运气,通过了意味着自己有了份稳定的职业。
高考自然不必说,虽然学校每年在扩招,上个大学已经不困难,但其实很多名校也不是那么好入门的,也需要广大的学子付出艰辛努力才有机会进入自己的梦想学府!
一、残酷无比的科举
古代的考试就首推科举,毕竟这是寒门学子打破贵族垄断进入仕途的唯一办法,古代的寒门要想跨越阶级就只有通过科举这一途径,通过了就可以授予一官半职,再也不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为了生存而艰辛。
科举通过重重考验过五关斩六将之后,都知道最大的赢家是状元,接下来的分别是榜眼和探花,这是会试放榜的一甲,一甲就只有这三个名额,能够考得上的都堪称人中龙凤。接下来是二甲,二甲和三甲录取人员若干,自然名头没有一甲那么响亮。那既然一甲的前三名如此难得竞争,是不是在他们考中之后就意味着飞黄腾达,步入人生的巅峰呢?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既然一甲的前三名这么激烈,那么走到最后的人肯定会立即被授予很高的官职,毕竟这种残酷竞争下的幸存者有这个资格,状元更是几年才出一个,职位那么多随便补缺应该不是什么难事。按照历史的记载来看,一甲第三名是可以立即授予职务的,也就是说状元榜样探花是可以立即可以授予职务的,不需要再进行其他的考核。
授予的官职并不是我们想的那样位高权重的职务,也不是什么主管一方的行政主官,甚至连个知县都不会授予。
相反状元到探花这三人一般会被安排到翰林院任职,做一些文秘以及编纂历史这些看似比较稀松平常的工作,感觉有点像是去打杂的一样,这种根本不符合状元这种尊贵的身份啊,难道几十年的苦苦努力一夜之间就沦为了这么一个打酱油的?不过真要是这么想那就错了,翰林院可不是一般的地方,虽然听起来很像是一个养老单位,感觉没什么存在感。
古代的翰林院不亚于今天的组织部,甚至和书记处的地位差不多,皇帝日常的办公安排,文件的起草,政务的处理都是翰林院来负责的。
翰林院就是皇帝的双手,是非常重视的机构,很多事情都得依赖翰林院的辅助。这和今天领导身边的办公厅秘书差不多,看似没有什么权力,清水衙门,但是确实领导干部的后备蓄水池,很多时候宰相就是这里面产生出来。现在反观领导身边的办公室工作人员也是提拔较多较快的,比一般人优势很明显!
二、政务练习必不可少
所以状元榜眼探花这些人到翰林院去任职,不是说的不重视,大材小用,相反这是组织刻意的锻炼,为以后的平步青云做好准备。虽然能中一甲的人几乎在知识储备和智商方面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主政管理一方和读书做学问还是有不小的区别,这些读书人一开始就拿去主政一地可能要出很多问题的。
因此把他们放到翰林院接受学习锻炼才是正道,是最为明智选择,翰林院不要小看修一些前代帝王的历史,写一些诏书这类工作,这对于本人来说可以熟悉一些帝王的施政方式,工作思路,以及更好的熟悉现在朝廷的工作流程、方针政策的运用。这对于这些科举进入仕途的人是非常有作用的。
在经过翰林院一段时间的锻炼之后,这些学子们就清楚了国家很多政务的处理方法,学到了人情世故,了解了皇帝的施政方向,这个时候朝廷就开始外放锻炼或者安排到了重要部门继续任职,反正前途是一片光明。因此翰林院不仅不是一个冷门单位,相反还是很多科举学子打破脑袋也要拼命往里面挤的地方。
一甲可以直接进入门槛,但是二甲和三甲的若干进士想要进去,则需要再进行考试选拔,只有十分优秀突出的人员才能进入,这就是大名鼎鼎的“点翰林”。
那些没能进入这个人才蓄水池的进士,则就要听从朝廷的安排,没有关系疏通的则是外派到一些不好的地方,有关系打点的可能得到好点单位,至于以后得前途就得看个人的神通了。
进入翰林院的人,出产率还是很多的,例如张九龄、白居易、欧阳修、王安石、方孝儒、张居正、曾国藩等等,这些历史上如雷贯耳的名字都是翰林出身,甚至很多都是位居宰相的高位。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古代人才选拔的单一途径,让很多士子都把点翰林当成了自己毕生的追求,而极低的录取率造成了大量的人才浪费,导致其他方面比如记工匠记忆、医药、科技等方面一直裹足不前,这也是一个不小的遗憾!
上一篇:乾隆在位时期清朝还很强大 后面为何就开始衰败了
下一篇:最后一页
凡本网注明“XXX(非现代青年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原标题:图片新闻近日,朝阳区首个由政府提供场地支持,由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运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北京市朝阳香文化传习
2023-02-23 14:56
原标题:梁启超数字图书馆上午开通(主题)普及版主要面向青少年(副题)北京晚报讯(记者牛伟坤)今天是梁启超诞辰150周年纪念日。上午,“前
2023-02-23 14:34
原标题:90后创新传承景泰蓝北京晚报记者张骜文武亦彬摄出了磁器口地铁站,不到200米就是曹雪芹故居纪念馆。90后北京大妞赵萌每天早上不到九点
2023-02-23 14:49
原标题:香港影史首部票房破亿港产片来了(主题)《毒舌律师》在法庭辩论中掀起全场最高潮(副题)北京晚报记者袁云儿一宗国际名模涉嫌虐待女
2023-02-23 14:52
原标题:侯鑫个展在京展出北京晚报讯(记者王广燕)侯鑫个人作品展“共生——视觉转译与内心独语”近日在位于朝阳门的四合院艺术空间槐轩开展
2023-02-23 14:38
原标题:话剧《俗世奇人》迎来德云社青年演员(引题)相声元素融入津味儿话剧(主题)天津日报记者刘莉莉日前,话剧《俗世奇人》剧组迎来两名
2023-02-23 13:45
原标题:名票相聚《早安京剧》“二月二”龙抬头暨《早安京剧》创办六周年乐进京剧研习社嘉年华京剧晚会,日前在中华曲苑举行。本市京剧名票先
2023-02-23 13:39
原标题:山西金代墓地首次发现极短墓道近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对外发布考古成果,2022年3月,忻州原平市南头村村民在耕地时偶然发现古代壁画墓
2023-02-23 13:53
原标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布2022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引题)中华文明起源发展有了新视角新资料(主题)中国文化报记者李佳霖2月22日,中国社会
2023-02-23 10:41
原标题:山西太原:(引题)激活民间收藏力量共建“博物馆之城”(主题)朱萌 中国文化报驻山西记者郭志清午后的晋商博物院,静谧、古老,是
2023-02-23 10:45
原标题:“非遗小传人”助力文化传承(图)天津日报讯(记者翟志鹏摄影王倩)近日,市少年儿童活动中心成立“非遗小传人学院”。据悉,“非遗
2023-02-23 10:54
原标题:“大手牵小手”弘扬京剧艺术(图)天津日报讯(记者刘莉莉摄影姚文生)日前,“大手牵小手薪火永相传”之小演员大龙套京剧展演在中华
2023-02-23 10:51
原标题:科幻热升温,业内欣喜看到本土文学创作“后浪”奔涌的同时忍不住追问——(引题)下一部《三体》《流浪地球》在哪?(主题)文汇报记
2023-02-23 09:53
原标题:观众需要怎样的艺术家个展?(主题)申城近期几个此类展览以不同路径的探索提供启示(副题)文汇报记者范昕艺术家个展,是艺术展览中
2023-02-23 09:47
原标题:2022年“六大考古新发现”揭晓光明日报记者李韵王笑妃光明日报北京2月22日电(记者李韵、王笑妃)22日,“2022年中国考古新发现”揭晓
2023-02-23 09:45
原标题:追根溯源,寻来时路(主题)——“2022年六大考古新发现”印象(副题)光明日报记者李韵王笑妃百万年、一万年、五千年、一千年……入
2023-02-23 09:42
原标题:第五届中国歌剧节启动申报中国文化报讯(记者刘淼)为推动优秀歌剧作品和人才不断涌现,促进歌剧艺术事业繁荣发展,文化和旅游部、浙
2023-02-23 09:49
原标题:学堂梁子旧石器时代遗址等6个项目入选“2022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引题)实证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主题)人民
2023-02-23 08:44
原标题:建成五千余支行政村文艺演出队(引题)西藏着力加强基层文化建设(主题)人民日报记者鲜敢藏历新年前夕,一场热闹的“村晚”,在西藏
2023-02-23 08:41
原标题:方志主题展讲述北京故事人民日报北京2月22日电 (记者施芳)“方志北京”“年鉴北京”“志说‘一城三带’”主题展21日在北京市方志馆
2023-02-23 08:44
原标题:荣宝斋350周年系列活动收官人民日报北京2月22日电(记者徐红梅)21日上午,作为荣宝斋350周年系列活动的收官之作,《壮岁采风——范曾
2023-02-23 08:41
原标题:济南“高跷酸妮”火出圈,千娇百媚的“她”竟是小伙中新网北京2月23日电(记者邢蕊)2月21日是农历二月初二,也是“龙抬头”的日子,象
2023-02-23 08:55
原标题:河北尚义四台遗址入选“2022年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中新网石家庄2月22日电(记者李晓伟)据河北省文物局消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的
2023-02-23 07:54
原标题:创意海报|来看看秦始皇西巡“打卡”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建立秦朝,完成统一大业。文献记载,秦始皇在东巡之前,曾在统一全国次
2023-02-23 07:54
原标题:甘肃敦煌:开展研学活动传承敦煌文化2月22日,在敦煌小镇鸣沙书院,艺术工作者张杰龙(左)指导学员临摹敦煌壁画。新华社发(张晓亮摄
2023-02-23 0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