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褚遂良作为宰相,对后世产生哪些影响?-天天播资讯

时间:2023-02-16 13:53:21    来源:趣历史网    

说到褚遂良,很多人都知道他是书法家,但其实他还曾担任过宰相。下面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资料图片)

没错,历史上真实的褚遂良,确实是唐朝初年一位非常优秀的书法家,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合称为‘初唐四大家’。他的书法成就极高,堪称隋唐楷书过度的桥梁,对中国的书法艺术贡献极大。

但是,如果大家觉得,褚遂良只是一位单纯的书法家,那就大错特错了。

实际上,历史上真实的褚遂良,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真实的褚遂良,除了对中国的书法艺术,贡献极大之外。对整个中国历史的发展,也产生过十分重要的影响。

要想理解真实的褚遂良,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对中国产生过哪些影响?我还得从褚遂良少年时代说起。

公元596年,褚遂良出生于长安。当时正是隋文帝在位期间,他爹褚亮正在东宫做官,做太子杨勇的东宫学士。

说到褚遂良他爹,这里我们得多说两句。褚遂良他爹褚亮,也是个特别猛的猛人。褚亮原本是杭州人,自幼过目不忘,善于读书。十八岁的时候,就敢孤身去找当时的江南大儒辩论学问,得到了士林的赞赏。后来,南陈朝廷得知此事后,便征辟褚亮做官。那位南陈的末代皇帝陈后主,也曾对褚亮赞不绝口。

后来,南陈被隋朝灭掉之后,褚亮被隋朝接收,做了隋朝的官员,后来又去了东宫上班。总之,褚亮是个相当牛掰的人物,褚遂良的一生,其实大半辈子都是在被他爹带飞的。

褚遂良出生后,没过几年,隋朝就发生了一件大事。身为太子的杨勇,在弟弟杨广的陷害之下,最终被隋文帝给废了。此后,杨广当上了太子,并且在几年之后当上了皇帝,开始了他的超级败家之旅。在这个过程当中,褚亮作为太子杨勇的近臣,自然也要受到一些波及。不过褚亮做官,靠的是自己的学问,不是关系。所以杨勇倒台之后,褚亮转岗做了太常博士。

但后来,褚亮因为做官刚正不阿,直言敢谏,经常当面顶撞杨广。再加上褚亮和隋朝的权臣杨玄感关系不错,后来杨玄感又谋反被杀。所以杨广一气之下,直接把褚亮远远赶到了青海湖边上,去做了一个西海郡司户。

以隋朝当时的情况来说,被外派到青海做官,褚亮这辈子估计也就这样了,很难再有翻身的余地。但谁都没有想到的是,这次贬官流放,却让褚家因祸得福了。

褚亮被外放到青海湖这边的同时,褚遂良作为儿子,自然也跟了过来。当时褚遂良刚满十八岁,本应按照当时的制度,以祖荫入朝为官。但这时的褚遂良,却被老爹牵连,一起跑到了青海湖。然而接下来的几年里,因为杨广实在是太能败家,最终搞得民变四起,隋朝渐渐崩溃。

四年之后,到了大业十三年,随着隋朝在北方的统治彻底崩溃。在宁夏以及青海这边,有个叫薛举的隋朝将军,趁势而起,自立为帝,号称西秦霸王。薛举起事后,征召褚家父子到他麾下做官。褚亮因为早就名声在外,所以直接被薛举任命为黄门侍郎,成了薛举的核心参谋。

至于褚遂良,因为此时已经成年,而且素有才名,再加上沾了老爹的光,所以也同时被任命为通事舍人,相当于是薛举的秘书。

但在这之后不久,才刚过一年之后,薛举的西秦政权,就被李世民带兵平定了。此后,褚家父子也就再次变更职位,跑到了李家这边工作。此后,褚亮成了李世民的核心参谋,而褚遂良,则是被李世民任命为铠曹参军。

到了李世民麾下工作之后,褚遂良很快就取得了李世民的好感。一方面,褚遂良确实有才,当时在李世民的麾下,能打的将军很多,但才学较高的文官就相对较少了。像褚遂良这样的年轻俊杰,自然格外得到李世民的重视。另一方面,褚遂良和李世民年龄相仿,只比李世民大三岁。作为同龄人,又很有才学,这样的褚遂良,自然很快就得到了李世民的重视。

取得了李世民的好感之后,接下来,褚遂良的仕途,自然也就是一帆风顺了。

又过了两年之后,随着李世民在洛阳一战当中,同时平定王世充和窦建德两大枭雄,被封为天策上将。此后,李世民返回京城,组建天策府,成立文学馆。这个文学馆,名义上是李世民为了自己学习,召集一些大儒过来。但实际上,李世民此时已经有了争夺储君之位的念头,想要培养自己的文官班底。

文学馆成立后,李世民召集了十八位大儒,同时入驻文学馆,被称之为‘十八学士’。十八学士当中,领衔的便是房玄龄和杜如晦这样的大才。褚遂良的父亲褚亮,自然也名列其中。此后,因为褚亮的原因,再加上李世民确实对褚遂良很有好感。所以文学馆开张之后,褚遂良也被调到了文学馆,负责一些文学馆的日常事务。

此时的褚遂良,虽然只是在文学馆给十八学士打杂,做一些日常工作。但这个位置,却给他带来了太多的好处,很多人甚至戏称他为‘馆主’。这虽然是一句玩笑话,但也说明了褚遂良在文学馆中,确实做了很多的工作。

在文学馆中,褚遂良接触的都是唐朝最顶级的大儒,耳濡目染之下,个人学问也水涨船高。与此同时,唐初四大家当中的另外两位,虞世南和欧阳询,当时也都在文学馆内。所以,褚遂良在文学馆工作期间,深受这两位的影响,为他后来的书法成就奠定了基础。

又过了几年之后,随着一场玄武门事变发生,李世民登基为帝。李世民登基之后,文学馆和门下省的修文馆合并,改称弘文馆。在这之后,弘文馆除了供顶尖大儒们讨论学问,帮李世民提供建议之外,更增加了一个新的职能,那就是帮国家培养宰相型人才。

弘文馆多了这个职能,褚遂良又依然在弘文馆任职。到了这个时候,他其实已经成了唐朝培养的‘准宰相’了。

此后的十年里,褚遂良一直在弘文馆工作。在这十年当中,褚遂良不但成了书法大家,个人才学也逐渐成型,逐渐堪当大任。贞观十年,褚遂良改任起居郎,负责记录李世民的言行。贞观十二年,唐初四大家的虞世南病逝,虞世南临死之前,向李世民推荐了褚遂良,说褚遂良的书法造诣同样很高。所以从这之后,褚遂良就开始成了李世民的御用书法家。

又过了五年之后,到了贞观十五年,褚遂良改任谏议大夫,开始逐步进入唐朝决策层,成了李世民的智囊。此后不久,褚遂良的父亲褚亮退休回家,褚遂良开始独自站立在朝堂之上。

如果说,在此之前,褚遂良只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小角色,只是唐帝国培养的‘候补宰相’。那么从这时开始,褚遂良开始正式向宰相群体迈步,并且在接下来的几年里逐渐成为宰相。

逐渐成为宰相的褚遂良,开始逐渐影响中国历史,并且显露出复杂的方面。

首先,是他的执政思想。

褚遂良跻身宰相团体的时候,唐朝已经打遍东亚无敌手了。昔日强大的东突厥和吐谷浑,早已被唐朝彻底消灭。至于其他几个强大的邻居,这时候也都安分得很,不敢和唐朝抗衡。

但同时,随着突厥和吐谷浑的覆灭,一个新的问题,开始摆在唐朝统治者的面前。

这个问题,叫做民族问题。

唐朝灭掉东突厥和吐谷浑之后,直接将其收入唐朝的控制范围内。但这样一来,民族问题就开始凸显出来。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不同,注定这个问题会很尖锐。如何解决好民族问题,就成了唐朝庞大版图,能否长时间维持住,能否长治久安的关键。

对于这个问题,褚遂良当时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见解。褚遂良的民族思想,大致可以分成三个部分,分别是:“先华夏而后夷狄”、“畏威慕德”和“以信义而抚戎夷”。

简单来说,就是以唐朝直接管辖的领土为主体,同时以边境少数民族地区作为帝国附庸。保证强大的军事力量,让这些边疆地区不敢叛乱。然后以中原文明,缓缓去同化这些地区。如此一来,中华文明的概念,就得以进一步扩张了。

褚遂良的这个民族思想,也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整理总结出来的。但不得不说,这个思想的出现,成了后来唐朝上百年的治国核心思想,同时也是唐朝可以长时间维持超大版图的根本原因。在以往的秦汉三国时代,中原政权一直对边疆地区,报以敌视态度。因为双方常年战争,所以只想着消灭对方,或者让对方彻底归降,主动同化。但是到了唐朝,唐朝统治者开始换了思路,打算以文明去慢慢同化对方。

这个思想,让中华文明逐渐走出了传统汉地,逐渐影响了整个东亚,成了整个东亚上千年的主流文明。

褚遂良的这个思想,和李世民不谋而合,所以也更加得到李世民的重视。这也为褚遂良成为宰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不过,在提出新的治国思想的同时,褚遂良也做过一些不太好的事情。

褚遂良其实是中国古代某些传统官员的代表。这些官员,不贪财,不好色,不懒政,唯独喜欢权力。因为只有手握足够的权力,才能让他们实现心中的政治理想,实现所谓的抱负。

而作为官员,想要争取更多的权力,结党进行党争,几乎是唯一的选择。在这一点上,褚遂良不是一个特例,宋朝的新党旧党是这样,明朝的夏言张居正也是这样。

贞观十七年,太子李承乾谋反,李世民被迫废黜了李承乾。在这之后,褚遂良和长孙无忌一起,力谏李世民立李治为太子。

从这时开始,褚遂良就已经和长孙无忌走到了一起,结成了所谓的党羽。

贞观十八年,李世民下令亲征高句丽。褚遂良曾表示反对,但最后反对无效。此后,褚遂良以黄门侍郎身份,巡视四方,做了近一年的钦差大臣。

贞观十九年,李世民从辽东回来之后,褚遂良趁机陷害同为宰相的刘洎,最后导致刘洎被赐死。褚遂良之所以陷害刘洎,就是因为刘洎是他的政敌。之前刘洎在立太子的时候,就和褚遂良这边对立,主张立魏王李泰。后来,刘洎又奉命辅佐李治监国,隐隐有压过其他宰相的迹象。最关键的是,刘洎和褚遂良的政治主张不一样,也不愿和褚遂良结党,所以才被褚遂良陷害致死。

在陷害刘洎这件事上,褚遂良显然是错了。但我们也很难凭借这件事,认定褚遂良是个奸臣。因为褚遂良陷害刘洎,并非处于个人恩怨,而是因为政治主张不同。或许在褚遂良看来,他这样做非但不是犯罪,而是在为国除奸。与他政治主张不同的刘洎,就是他眼里的奸臣。

贞观二十一年,褚遂良的父亲褚亮去世,褚遂良回家守孝一年。贞观二十二年,褚遂良被起复,同年被任命为中书令。从这时开始,褚遂良成了唐朝内部权力最大的人之一。

贞观二十三年,李世民去世,李治登基。李世民去世之前,曾托孤于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就连李世民的遗诏,都是褚遂良写的。李世民去世后,李治对他先贬后用。先是贬为同州刺史,外放三年后,再次调回京城,担任吏部尚书。永徽四年,升至尚书右仆射,达到了权力顶点。

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不管是被外放还是被召回,褚遂良始终都坚持自己的党争习惯。李治登基后,以长孙无忌和褚遂良为首的老臣党,无疑是朝堂上最大的一股势力。但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作为老臣党的领袖,褚遂良和长孙无忌依然不肯止步,依然想靠党争夺取更多的权力。

永徽三年,就在褚遂良由外调被再次召回京城那一年,长安城内发生了一场著名的‘房遗爱谋反案’。后世史学家推测,这场谋反案的背后,应该就是老臣党在推波助澜。此事之后,长孙无忌借此案大肆株连,几乎将李家宗室内部的所有实权派,全都清理干净了。

经此一事后,老臣党在朝堂上,几乎堪称无敌。就连皇帝李治,都要尽可能地听命于他们。老臣党的政令,可以毫无阻碍地通行全国。褚遂良的政治抱负,也可以顺利施行。

但问题是,褚遂良却忘了,他们这样做,却已经动了李治的蛋糕。

诚然,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等人,争取权力的目的,或许只是为了更好地办事。但他们的党争之举,却严重威胁到了李治的皇位。所以,在这之后,李治开始对老臣党下手了。此后的两年里,李治开始大范围提拔寒门官员,希望借此削除老臣党的权势。对此,褚遂良和长孙无忌自然不愿意,不希望寒门官员分走自己的权力,所以逐渐走到了李治的对立面。

到了这个时候,褚遂良的悲剧,已经无可避免了。

两年之后,到了永徽六年,随着李治向朝堂上安插了大量的寒门官员,自己的政令可以畅通无阻。这一年,李治不顾老臣党的反对,强行下令废后,随即立武则天为皇后。这次事件,史称‘废王立武’事件。

废王立武事件,严重打击了老臣党的权威,也让老臣党的权势,彻底土崩瓦解。此事之后,老臣党的官员开始纷纷另立门户,褚遂良的权力被进一步分割,李治的皇权进一步稳固。

两年之后,褚遂良被直接远远踢到了桂林。数月之后,武则天指派麾下官员,诬告褚遂良谋反。后来虽然查无实证,但褚遂良也被进一步放逐,直接被踢到了越南地区。

公元658年,褚遂良在越南含恨而死,终年六十三岁。褚遂良死后,武则天依然没有放过他,不但将他的所有官职爵位,撸了个干干净净。而且,还把褚遂良的后代,也都踢到了越南那边。直到武则天去世之后,褚遂良才被平反昭雪。

回顾褚遂良的一生,我们不难发现:如果单从为人施政方面来看,褚遂良显然是一个好人,更是一个好官。他不贪污不好色,积极努力工作,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让唐朝变得更好。但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却错误地选择了党争这条路,并且替唐朝开启了党争这扇大门。

党争这扇大门,只要打开,就再也关不上了。此后的几十年里,武则天通过这扇大门,逐步掌握了更多的权力,终成一代女帝。此后又通过这扇门,彻底改变了唐朝的历史。唐朝的党争,自此之后,基本上就没停过。

这样的褚遂良,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实在是很难下定论。

但显然,他确实是一个伟大的书法家。

标签: 长孙无忌 十八学士 政治主张

相关新闻

凡本网注明“XXX(非现代青年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

热文推荐

焦点资讯